第414章 开发区的困境(2 / 2)

当年建设茶园,建设纺织园区,那些项目在当时看来,也并非十拿九稳,甚至有不少人私下质疑、反对,但他凭借着精准的判断和咬牙坚持,最终都成功了。

可他心里清楚,这份成功里,藏着多少运气与不易。

倘若当年那些特色产业中有一个失败,别说如今的常委副市长职位,恐怕连立足之地都难以保全。

官场从来都是残酷的,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容不得半点差错。

对普通人而言,一辈子能走到副科,就已是难以逾越的坎;

多少人穷尽一生,也只能在副处级岗位上止步,这便是他们职业生涯的天花板。

而自己和张辉,无疑是这场博弈中走得相对靠前的人,但这也意味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面对更激烈的竞争。

一步踏错,便可能万劫不复,之前所有的努力与付出,都可能付诸东流。

叶怀民轻轻叹了口气,收回目光。他能理解张辉的处境,也共情他的焦虑,但理解不等于认同,更不等于能为其解决所有问题。

在开发区困局暂难破局的当下,叶怀民全身心投入到城东地块开发 —— 这既是通州当前最稳妥的政绩支撑,也是避免财政进一步承压的关键,深知这个项目绝不能出任何纰漏。

时间悄然划过三个月,城东地块的开发已稳步迈入施工阶段,施工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地基工程正按计划有序推进,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叶怀民并未因项目顺利启动而松懈,反而愈发谨慎。

每周都会抽出半天时间亲临施工现场,戴上安全帽深入作业区域,仔细核查施工质量、安全措施落实情况,详细询问进度推进细节。

除了现场督导,他还要求孙超每日汇总项目进度报表,每周组织国土、规划、住建等部门召开进度协调会,及时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问题。

此前有施工单位反映地下管线铺设与地基施工存在冲突,叶怀民当即协调市政部门现场勘查,仅用三天就拿出了管线改道方案,确保施工未受大的影响。

这段时间,通州开发区的困局不仅未能扭转,反而陷入了更深的停滞 —— 招商工作依旧毫无实质性突破,

仅有的几家意向企业迟迟未能落地,而开发区的基础设施维护、人员薪酬等刚性支出却从未停歇,如同一个巨大的 “财政黑洞”,持续吞噬着本就拮据的市级财政。

万幸的是,城东地块 7 亿元的土地出让金及时到账,这笔资金如同救命稻草,勉强支撑着开发区的日常运转,也让通州财政暂时避免了陷入崩溃的境地。

这一切,都被常务副市长王健看在眼里,心中暗自窃喜。

在市政府 “三巨头” 中,张辉主抓开发区这一核心战略项目,叶怀民牵头城东地块这一稳妥政绩工程,唯独他始终没有分到关键项目的主导权,处于 “边缘化” 的尴尬境地。

这种落差让他憋了一肚子火,如今开发区的困境,恰恰成了他眼中的 “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