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我的中医生涯之路 > 第242章 没有火力的人容易得癌

第242章 没有火力的人容易得癌(2 / 2)

中医将人的体质大致分为气虚、阳虚、阴虚、痰湿、血淤等多种类型,其中阳虚体质者尤为值得关注。这类人通常肤色偏白或苍白,四肢不温,怕冷喜暖,精神不振,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由于阳气不足,身体的“火力”不够,无法有效运化和消耗吸收进来的营养物质,导致水湿不化、气血运行迟缓,形成痰湿、淤血等病理产物。这些代谢废物长期积聚体内,若不能及时排出,便可能成为肿瘤发生的“土壤”。

基于这一理论,胡凯文教授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淑女比超女更容易得乳腺癌。这里的“淑女”并非贬义,而是指传统意义上文静、端庄、内敛的女性,她们往往长期待在室内,缺乏日晒与运动,情绪压抑,不善表达,生活节奏单调,接受的阳光和大自然生机较少。而“超女”则代表一类性格活泼、外向开朗、热爱运动、情绪释放充分的现代女性。她们阳光充足,代谢旺盛,营养吸收快,消耗也快,体内不易形成淤堵。相比之下,淑女由于吸收与排泄功能均较弱,容易导致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在体内蓄积,形成“淤、堵、滞”的状态,为乳腺癌等慢性病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不仅中医持有此类观点,现代西医也逐渐认识到阳光照射和扩胸运动在癌症预防中的重要意义。北京肿瘤医院前任院长徐光炜教授,既是一位资深肿瘤外科医生,也是一位肿瘤病人的家属——他的妻子曾罹患肠癌并发生转移。在亲历妻子患病与治疗的过程中,他在手术台前深刻体会到肿瘤对身体的侵蚀以及心理压力对病情的影响。在一次“肿瘤宣传日”公益活动中,他特别强调:“多在太阳下多做扩胸运动”,这不仅是增强体质的手段,更是预防癌症的重要生活方式。

晒太阳不仅仅是为了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增强钙吸收,更深层的意义在于,阳光是一种天然的“阳气”来源,能够激活细胞活性,调节生物节律,提升整体生命能量。而扩胸运动则能有效拉伸胸腺区域,促进淋巴回流,改善心肺功能,舒展手三阳经与督脉,从而改变阳虚体质。长期坚持,不仅有助于预防乳腺疾病,对心脏病、抑郁症、慢性疲劳综合征等也有显着改善作用。

·淑女与超女

传统意义上的“淑女”,往往具备文静、内向、敏感、多疑的性格特征,皮肤细白,体态瘦弱,情绪波动大,生活规律但缺乏活力,宛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才情出众却体弱多病。而“超女”型女性则截然不同:她们外向爽朗,充满自信,皮肤因日晒而呈现健康的红润,身材匀称,精力充沛,行动敏捷,像李宇春一样散发着青春与力量的气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与体质状态,在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方面展现出巨大差异。前者虽气质优雅,却易陷于“阴盛阳衰”的健康困境;后者虽不拘小节,却因阳气充盛而更具生命力。因此,现代女性在追求内在修养的同时,也应注重阳光、运动与情绪释放,实现阴阳平衡,真正走向身心健康的全面状态。

3家中排行最小,火力可能最弱

在家庭中排行最小的人,或许会给人一种火力较弱、体质偏虚的印象。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许多人都能观察到类似的情况:家中最小的孩子往往更容易生病,抵抗力较差,精神状态也不如兄姐旺盛。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处于一种病病歪歪的虚弱状态,看似小病不断,大病却查不出来。他们频繁就医,做尽各类检查——血常规、影像学、免疫指标等,结果却常常显示“未见明显异常”。当现代医学无法给出明确解释时,许多人转而求助中医,而中医师往往将其归因于“体虚”,具体表现为元气不足、阳气亏虚、卫外不固等。这种虚弱状态,既可能源于后天调养失当,更常与先天禀赋不足密切相关。例如,父母在高龄时生育,或个体为家中最小的孩子,出生时父母精力已衰,精血不旺,导致胎儿先天精气不足,根基不牢。

着名中医师姜良铎曾接诊过一位在外企工作的女性白领。她年近三十,工作能力出色,但身体状况令人担忧。每次单位组织体检,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无器质性病变。然而,她自述长期食欲不振,身材瘦小,每餐进食量仅为常人的一半左右。日常生活中极易感冒,哪怕只是吹一点风、空调温度低一些,便会鼻塞流涕、咳嗽不止。稍一劳累,便出现低烧、乏力、头晕等症状,下午更是精神萎靡,难以集中注意力。姜良铎通过望闻问切,发现她脉象细弱,舌淡苔白,典型的阳气不足之象。在详细问诊中,他特意询问:“你是不是家里的老小?”患者惊讶地点头称是——她上面有四位姐姐,母亲怀她时已年过四十,属高龄产妇,怀孕过程也较为艰难。综合判断,姜良铎将其诊断为“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亏虚”,并指出这正是她长期体弱多病的根本原因。

现代妇产科学也印证了这一观点。妇产科医生普遍建议年轻夫妇,若计划生育,最佳生育年龄应在二十五至二十八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女性身体机能处于巅峰,卵子质量高,受孕率高,流产风险低,所生婴儿也更为健康强壮。一旦女性年龄超过三十五岁,便进入“高龄孕妇”范畴,不仅受孕难度增加,流产、妊娠并发症的风险上升,胎儿出现染色体异常(如唐氏综合征)的概率也显着提高。这背后的核心机制,正是卵子质量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女性一生的卵子数量在出生时便已确定,随着年龄增长,卵子长期暴露于环境中的放射线、化学污染、电磁辐射、不良生活习惯等不利因素中,累积损伤日益严重。年轻时排出的卵子,受到的外界干扰少,遗传物质完整,受精后胚胎发育潜力强;而四十岁以后排出的卵子,已历经数十年的氧化应激与基因损伤,质量大打折扣。因此,高龄产妇所生的孩子,更容易出现体质偏弱、免疫力低下、生长发育迟缓等问题,中医所谓“先天不足”,在此得到了现代科学的呼应。

在中国民间,流传着一句意味深长的老话:“破罐熬好罐”。意思是,看似脆弱、经常生病的“破罐子”,有时反而比看起来健壮的“好罐子”活得更久。这并非鼓励病态,而是在提醒人们:适度的虚弱未必是灾难,反而可能是生命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当然,这有一个重要前提——身体结构没有严重缺陷或致命疾病。体虚的成因复杂,除了先天因素,后天的疾病消耗、长期营养不良、过度劳累、情志失调、作息紊乱等,都可能导致阳气受损,形成“后天性体虚”。而更多人则是随着自然衰老的进程,逐渐从年轻力壮走向机能衰退,这是人类生命不可避免的生理规律。

针对这一普遍现象,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陈小野教授提出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观点:虚证和阳气不足,其实是人类所特有的生命现象。在动物界和植物界,极少见到类似“体虚”的状态。低等动物没有“虚”的概念,也不会因“阳虚”而出现功能衰退。他的研究发现,许多一年生或二年生植物,如小麦、水稻,在生命周期内持续生长,直到开花结果的瞬间,便迅速枯萎死亡,生命在最旺盛的时刻戛然而止。又如龙舌兰、竹子等单稔植物,一生只开一次花,花开之后整株死亡,青春与生命同步终结。动物中也是如此:青蛙即便年老,仍具备繁殖能力,一旦丧失生育功能,很快便会死亡;龟类等冷血脊椎动物,其生殖能力几乎不受年龄影响,百岁老龟仍可产卵;兔子等啮齿类动物,终其一生骨骼持续生长,不会出现“人老腿先老”或骨质疏松等退行性变化。

由此可见,大多数动植物的生命模式是“盛极而亡”——生命力在巅峰期耗尽,随即死亡,没有“虚弱期”这一阶段。而人类则不同。我们的生育能力在四十岁左右开始显着衰退,女性经历更年期,男性精子质量下降,标志着生殖功能的终结。此后,身体进入“非繁殖期”,体力、代谢、免疫功能逐步下降,出现疲乏、怕冷、失眠、记忆力减退等“虚证”表现。但这并不意味着生命即将结束,相反,人类在生育期结束后,往往还能健康存活数十年。这种“残喘期”或“养老期”,是其他物种极少具备的。

正是这段“虚”的时期,让人类得以积累经验、传承文明、抚育后代的后代。陈小野教授认为,这种“虚”并非退化或病态,而是一种进化的智慧,一种“节能模式”。通过降低代谢率、减少能量消耗,身体将有限资源用于维持基本生命活动,从而延长整体寿命。这就像一台机器,在高强度运行后转入低功耗待机状态,虽不再“火力全开”,却能持续运转更久。因此,人类特有的“虚”,实为一种延长生命长度的生存策略,是自然选择赋予我们的“心计”。它提醒我们:不必盲目追求永远旺盛的“火力”,而应学会与身体的节奏共处。老年时期的生理性“虚”,是自然规律,无需恐慌。关键在于避免“人为上火”——如熬夜、暴饮暴食、情绪激动、过度消耗,这些行为会加速阳气耗散,打破平衡,真正损害健康。若能顺应自然,调养精气神,即便是“虚”,也能活得长久而有质量。从这个角度看,“火力不足”未必是坏事,反可能是生命智慧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