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我的中医生涯之路 > 第243章 过分去火会伤人性欲

第243章 过分去火会伤人性欲(1 / 2)

亲爱的伙伴们,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要深入探讨一个大家可能平时较少关注但却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的话题——过分去火可能会损伤我们的性欲,甚至影响整体的生命质量。在这个节奏飞快、压力重重的时代,很多人动不动就“上火”:口舌生疮、咽喉肿痛、长痘便秘,于是便急着喝凉茶、吃清热解毒药,以为这样就能“降火”。然而,中医讲究的是整体平衡,火有虚实之分,去火也需辨证施治。若不加分辨,一味清热泻火,反而可能损伤人体的根本阳气,导致性欲减退、精力下降,甚至引发更深层的健康危机。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正常的人体之火被分为元阳和君火。元阳,又称“命门之火”,是藏于肾中的先天之火,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如同炉灶中的薪柴,持续燃烧,温煦全身,推动气血运行,维持体温与活力。而君火,则主要指心火,是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和生理功能的主宰之火。这两种火被统称为“正火”,也形象地比喻为“君子之火”——它们有节制、有规律,像一位有修养的君子,行止有度,不妄动、不躁进,是维持生命秩序的核心力量。与之相对的,是被称为“相火”的另一种火。相火本是协助君火推动生命活动的“辅佐之火”,但一旦失去制约,便如脱缰野马,成为“元气之贼”,中医将其视为破坏体内平衡的“贼火”。它不守规矩,来势汹汹,具有极强的破坏力,如同体内的“纵火犯”,肆意消耗人体精微物质,导致阴虚火旺,形成虚性亢奋。

元代着名医学家朱丹溪在其着作《格致余论》中精辟指出:“君火者,心火也,人火也,可以水灭,可以直折,黄连之属可以制之;相火者,天火也,龙雷之火也,阴火也,不可以水湿折之,当从其类而伏之,惟黄柏之属可以降之。” 这段话揭示了中医对“火”的深刻理解:心火属阳,其性炎上,若过亢可用苦寒之品如黄连直接清泻;而相火属阴,是潜藏于下焦的“龙雷之火”,如同雷电出于云层,不能用水去扑灭,否则反而激起更大雷暴。因此,对付相火,不能用简单的“清热解毒”之法,而应“引火归元”“滋阴降火”,用黄柏等归肾经的苦寒药,配合滋阴药,从根源上安抚这股躁动之火。

上火,从本质上讲,是身体内产生了超出正常需求且无法及时消耗掉的能量,这些能量在体内积聚,必须寻找途径发泄出去。因此,上火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个体生命力的旺盛,但同时也预示着对生命力的过度消耗。例如,年轻人出现性欲亢进,看似是精力充沛的表现,实则可能并非好事。这种表面的亢奋,往往是肾阴不足、相火妄动的结果,属于“虚性兴奋”。中医称之为“阴虚阳亢”,即阴液不足,无法制约阳气,导致阳气浮越于外。这种亢奋状态,看似热情高涨,实则是在透支生命本源,往往是性欲减退、阳痿早泄,甚至无欲的前奏。

当人体内的正常之火——元阳或君火,受到长期情绪波动、熬夜、房劳过度或饮食失节的干扰,或被过度使用苦寒药物清泻时,就会逐渐被消耗。此时,原本被压制的相火便乘虚而动,形成“相火妄动”的病理状态。这是一种典型的虚火,它不像实火那样由外感热邪引起,而是源于体内阴阳失衡。朱丹溪在《丹溪心法》里深刻描述道:“相火之气,经以火言之,盖表其暴悍酷烈,有甚于君火者也。故曰:相火,元气之贼。” 这种“贼火”不请自来,偷窃并消耗人体宝贵的元气,干扰人体正常火力的行使能力,使五脏六腑失去温养,功能逐渐衰退。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去火的目的不是一味地“灭火”,而是要辨明是实火还是虚火,是君火亢盛还是相火妄动,从而采取正确的调理方式。若误将虚火当实火,滥用清热泻火之品,只会进一步损伤阳气,导致肝肾阴虚,陷入更深的失衡。

肝阴虚、肾阴虚的时候,肝和肾所藏的“阳”会因失去阴液的制约而相对过剩,从而浮越出来成为“相火”,这种虚火会进一步消耗本已不足的阳气,形成“阴虚—火旺—更虚”的恶性循环。当肝的“相火妄动”时,人可能会出现眩晕头痛、视物模糊、眼睛干涩、耳鸣耳聋、易怒失眠等症状,这在一些长期压力大、情绪抑郁的高血压病人和更年期综合征的女性中尤为常见。而当肾的“相火妄动”时,则可能表现为性欲异常亢进、梦遗频繁、月经提前、经量增多、五心烦热、夜间盗汗、失眠多梦等问题。这些症状看似“火大”,实则是“本虚标实”。此时,若不从根本上滋阴降火、固本培元,而是继续用苦寒药物强行压制,只会使肾阳受损,最终导致性冷淡、性功能障碍、不孕不育等严重后果。

在临床实践中,重症病人临终前常常会出现一种被称为“回光返照”的现象:原本昏迷不醒、气息微弱的病人,突然神志清醒,能说话、能进食,甚至面露红光,胃口大开,仿佛奇迹般恢复。然而,有经验的医生往往会在此时提醒家属保持冷静,这极可能是生命即将终结的最后征兆。在中医辨证中,这种现象通常被认为是病人从长期的阴虚状态突然转为阳气外脱,是残存的生命之火在熄灭前的最后一次剧烈燃烧,如同油尽灯枯时的“爆灯”。这种“假热”现象,正是相火离位、浮越于外的表现,看似生机重现,实则生机已竭。一旦这缕“火光”熄灭,生命也随之终结。

通过以上的探讨,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人体之火的平衡对于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情绪稳定和性欲健康至关重要。火太旺则耗气伤阴,火太弱则生机不振。过分去火,特别是采用不当的方法,如长期饮用凉茶、滥用清热解毒中成药、过度食用寒凉食物,可能会损伤脾阳、肾阳,导致阳气不足,进而影响性激素的分泌与性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注重饮食调理,少吃辛辣燥热与寒凉生冷之物,多吃滋阴润燥、补益肾精的食物,如黑芝麻、枸杞、山药、桑葚等。同时,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焦虑、愤怒与过度思虑,因为情绪波动极易引动相火。还要注意作息规律,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以养阴血、固阳气。

此外,面对“上火”,我们应先辨证再调理,切勿盲目“降火”。若为实火,可短期使用清热药物;若为阴虚火旺,则应以滋阴为主,辅以降火,避免伤及根本。养生之道,贵在平衡,不在极端。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对大家有所启发,也希望大家能从中获得对自己健康真正有益的知识。

性欲亢奋的发展过程确实和重病时的回光返照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回光返照是生命即将终结前的一段短暂而异常的活跃状态,而性欲亢奋也往往是身体机能失衡下的一种虚性兴奋,看似旺盛,实则暗藏危机。性冲动的产生并非凭空而来,而是依赖于神经系统精密而有序的传导过程。神经信号如同电流一般,沿着神经纤维一节一节地传递。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存在着一个极为关键的结构——神经突触。当神经冲动抵达突触前膜时,会触发一系列生化反应,促使突触小泡释放出神经递质。这些微小的化学信使穿越突触间隙,与下一节神经元的受体结合,从而将兴奋信号继续传递下去。正是这一连串的电化学过程,构成了性冲动的生理基础。然而,若这种兴奋状态长时间持续,突触不断释放递质,就会导致递质储备迅速耗竭。加之合成递质所需的氨基酸、酶类等原料供给不足,递质的生成速度远不及消耗速度,最终导致神经信号传导中断。这种生理上的“力竭”状态,正是中医所说的“耗损精气”——表面亢奋,实则内虚。此时,人体从最初的阴虚火旺、欲望强烈,逐渐转向阳气不足、功能衰退的阳虚状态。原本的性欲亢进反而演变为阳痿、早泄等性功能障碍,由“欲而能行”变为“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正是身体自我保护机制启动的结果。

为了防止这种性能量的过度耗损,中医强调“治未病”,在虚火初起时便及时干预。常用黄柏、知母等苦寒之药,以清泻妄动的“相火”。所谓“相火”,在中医理论中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动力之一,但若因阴虚而浮越于外,便成为“贼火”,扰乱身心。知柏地黄丸便是在经典方剂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黄柏与知母而成,专为阴虚火旺之证设计,是地黄丸系列中清虚火力量最强的一种。它既能滋补肾阴,又能清退虚热,广泛应用于潮热盗汗、遗精早泄、五心烦热等症状。

然而,使用这类苦寒药物需格外谨慎,尤其对男性而言。明代着名医家赵献可在其传世之作《医贯》中曾警示:“自世之补阴者,率用知柏反戕脾胃,多致不起,不能无憾,故特表而出之。”意思是,许多医生在滋阴降火时滥用知母、黄柏,反而损伤脾胃阳气,导致消化功能衰退,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健康问题。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一旦脾胃受损,气血生化无源,纵有良方也难奏效。因此,即便是针对虚火,也须权衡利弊,不可孟浪。

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有一位资深老中医,常年致力于妇科与男科疑难杂症的诊治,尤其擅长不孕不育的调理。他的办公桌上,玻璃板下压着数十张婴幼儿的照片,每一张都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希望与感激。这些孩子都是经他调理后,父母成功受孕所生,是他医术与仁心的见证。然而,每当他在处方中考虑加入黄柏、知母时,总会微微停顿,陷入片刻沉思。因为他深知,这两味药虽能清火,却性属苦寒,直入肾经。肾在中医中被视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生殖、主生长发育与性功能。若过度清泻肾中“相火”,虽可暂时抑制虚火,却可能抑制正常的性欲与生殖能力,尤其对年轻患者而言,可能影响深远。

中药的使用讲究“归经”,即药物对特定经络和脏腑的选择性作用。黄柏、知母归肾经,擅长清泻肾经虚火;黄连入心经,善清心火,用于心烦失眠、口舌生疮;黄芩入肺经,常用于肺热咳嗽、痰黄黏稠;当归入肝经,养血活血,调经止痛;黄芪、大黄则主要作用于脾经,前者补气升阳,后者泻热通腑。这种归经理论使中医治疗更具针对性,所谓“药达病所”,方能事半功倍。

在临床实践中,去火也需辨证施治。心火上炎,宜用黄连,如黄连上清片,清心泻火;而大黄主要作用于脾胃大肠,泻下力强,易致腹泻。因此,牛黄清心丸中未用大黄,故服用后不易腹泻,更适合心火亢盛而不伴胃肠实热者。肺火旺盛时,黄芩是更对症的选择,因其专入肺经;而黄连虽也清热,但主攻心胃,对肺热咳嗽效果有限。黄连上清丸虽名“清上”,实则偏治胃火,如口疮、牙龈肿痛等,对肺热咳嗽则力有不逮。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反复发作的口疮,实为肾阴不足、相火上炎所致,此时用黄柏清泻肾经之火,远比黄芩、黄连更为精准。知柏地黄丸正是针对此类证型,疗效显着。

中医治病,讲究“祛邪不伤正,扶正以祛邪”。在清除“贼火”、平抑“相火”的同时,始终重视保护人体的“正气”与“阳气”。正如“投鼠忌器”,不能因打击病邪而误伤根本。因此,在开具去火药时,尤其要避免长期或过量使用苦寒之品。黄柏、知母虽为清虚火要药,但因其直入肾经,影响深远,更需审慎使用。毕竟,肾为生命之根,与性功能、生育能力息息相关。维护其平衡,远比单纯“降火”更为重要。

从西医理论的角度来看,入肾经的去火药,例如黄柏、知母,确实会对人体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这一重要的内分泌系统产生显着影响。这类药物通过调节体内激素水平,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发挥清热泻火的作用。然而,这种抑制作用也可能波及性激素的分泌节律,进而影响人的性欲和生殖功能。在中医理论中,欲望在某种程度上也被视为一种“火”,但它并非病理性的邪火,而是一种以元阳为根基的生理之火,是生命活力的体现。若这种正常的“火”被过度压制,就会损伤人体根本的阳气,导致精神萎靡、性欲减退,甚至出现畏寒肢冷、乏力倦怠等阳虚症状。

以“甲低”(甲状腺功能低下)病人为例,他们不仅表现出性欲低下,更普遍存在着对生活、工作、社交等所有方面的兴趣缺失,情绪低落,反应迟钝,整体呈现一种淡漠消极的心理状态。这正是因为甲状腺素不仅调控新陈代谢、体温和能量生成,还深刻影响着大脑功能和情绪中枢,具有类似兴奋剂的生理作用,能够增强人体的“火力”。当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时,机体代谢减缓,产热减少,人自然变得迟钝、不兴奋,火力衰弱。因此,“甲低”患者常有体温偏低、面色苍白、言语缓慢等表现,其外在的“表情淡漠”正是内在“欲望淡漠”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