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折 皖南藏璞
时间
明洪武十二年,秋,暮雨初歇
地点
皖南青阳,九华山下“木石居”作坊
人物
- 张宗为:四十余岁,张天师后裔,束发长袍,面容清癯,眼神沉静,指尖沾着木屑,隐有道家清气
- 老班主:宫束班班主,六十岁,佝偻着背,双手布满老茧,声音沙哑却有力
- 大牛:二十岁,宫束班学徒,身材魁梧,憨厚耿直,力气过人
- 二柱:十九岁,宫束班学徒,瘦小机灵,爱耍小聪明,却总弄巧成拙
- 三儿:十八岁,宫束班学徒,沉默寡言,心思细腻,擅长雕刻细活
- 李千户:三十余岁,明军千户,铠甲未卸,神色威严,略带急躁
- 亲兵甲、亲兵乙:二十余岁,明军士兵,手持长枪,肃立两侧
场景
木石居作坊内,梁柱皆为老木,墙角堆着长短不一的木料、凿子、刨子等工具,地上散落着木屑与刨花,空气中弥漫着木头的清香与潮湿的泥土气息。作坊中央,老班主正带着大牛、二柱、三儿打磨一扇朱漆大门的门框,门上已雕出初胚的云纹,线条略显生涩。
张宗为坐在角落的竹椅上,手里摩挲着一块桃木,目光落在门外淅淅沥沥的雨丝上,神色淡然。大牛挥着刨子,力道过猛,木屑飞溅,差点打到二柱的脸。
二柱(慌忙躲闪,拍着胸口):大牛你个憨货!想把我眼珠子刨出来啊?这门可是要给县太爷家做的,弄坏了咱们宫束班都得喝西北风去!
大牛(挠挠头,憨厚地笑):对不住对不住,我这不是想快点做完嘛,老班主说今日得把门框打磨好。
老班主(停下手中的活,咳嗽两声):急什么?工艺行当,慢工出细活。咱们宫束班靠的就是“精雕细琢”四个字,这门的云纹要像天上飘的,不是地上爬的,得有灵气。三儿,你看看这处弧度,是不是太硬了?
三儿凑近门框,指尖轻轻抚过雕纹,点点头,拿起细凿,小心翼翼地凿了两下,弧度顿时柔和了许多。
张宗为(收回目光,轻声道):万物皆有气,木石亦然。这桃木性温,雕云纹需顺其纹理,方能聚气纳福;若逆纹而刻,再精致也失了神韵。
老班主(回头看向张宗为,拱手道):张先生所言极是。您隐居我这木石居三年,每次点拨都让我等茅塞顿开。只是我这三个徒弟,都是憨头憨脑的性子,怕是难悟其中真谛。
二柱(凑过来,好奇地问):张先生,您说的“气”是什么?能看见吗?我怎么瞅着这木头跟普通木头没两样呢?
张宗为(微微一笑,将手中桃木递给他):闭眼凝神,用掌心贴上去。你试试能不能感觉到一丝温润,而非冰冷?
二柱依言闭眼,掌心贴着桃木,片刻后睁眼,一脸惊奇:哎?还真有点暖和!难道这就是您说的“气”?
大牛(也凑过来,一把抢过桃木,使劲按在脸上):我也试试!我怎么没感觉到?是不是我太笨了?
三儿(拉了拉大牛的衣角):别用劲,轻轻的。
张宗为(笑道):并非笨,是心境不同。大牛心浮气躁,急于求成;二柱好奇有余,沉稳不足;三儿沉静内敛,倒能窥得一二。堪舆与工艺,本是同源,皆需观势、顺理、凝神。
突然,作坊外传来马蹄声,伴随着雨声由远及近。李千户带着两名亲兵,身披蓑衣,踏入作坊,雨水顺着蓑衣滴落,打湿了地面。
老班主(连忙上前拱手):不知千户大人驾到,有失远迎!不知大人今日前来,有何吩咐?
李千户(目光扫过作坊内的木料与半成品,沉声道):奉陛下旨意,征召皖南技艺精湛的木工、石匠,随军北上。听闻你宫束班的工艺在青阳数一数二,今日特来征召你们全班人等,三日后启程。
老班主(脸色一变,连忙道):大人,我等皆是手艺人,只会做木工活,随军北上怕是……怕是难当大任啊!而且县太爷家的大门还未完工,这……
李千户(打断他,语气强硬):陛下有令,谁敢违抗?县太爷的活暂且搁置,军国大事为重!此次北上,是要为大军行军途中勘测山川、修整营寨,需得你们这般懂木石、识地形的匠人。若有延误,按抗旨论处!
大牛(急道):大人,我们只会做门、雕花木,不会勘测山川啊!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吗?
二柱(拉了拉大牛的袖子,小声道):别乱说话,没听见大人说抗旨要杀头吗?
李千户(目光落在角落里的张宗为身上,见他气度不凡,皱眉道):这位是?
老班主(连忙介绍):这位是张先生,隐居在此,学识渊博,略懂些堪舆之术。
李千户(眼睛一亮,上前一步):哦?堪舆之术?陛下此次征召匠人,正是需得懂地理、识山川之人辅助行军!先生可否愿意随军同行?
张宗为(缓缓起身,神色平静):千户大人,在下隐居山林,早已不问世事。况且随军征战,刀枪无眼,非我所愿。
李千户(脸色一沉):先生可知,陛下登基以来,致力于平定四方,恢复民生。此次北上,关乎边境安稳,百姓安宁。先生有此奇才,若能相助,便是大功一件。若执意不从,休怪李某不客气!
二柱(凑到老班主耳边,小声说):班主,这张先生可是咱们的护身符啊,他要是不去,咱们几个憨货去了还不得闯祸?
老班主(点点头,上前对张宗为拱手道):张先生,我知道您不愿涉足红尘,但宫束班上下十几口人,全靠这门手艺吃饭。如今被征召,前路未卜,您若能同行,也好有个照应。况且您说堪舆与工艺同源,或许此次北上,也能让我等徒弟们开开眼界,领悟更多技艺真谛。
张宗为(目光扫过大牛、二柱、三儿三人,见他们虽面带惶恐,却眼神淳朴):你们这三个徒弟,虽憨直,却有赤子之心。工艺之道,技易求,心难得。罢了,我便随你们走一遭。只是我有一个条件。
李千户(连忙道):先生请讲,只要李某能办到,绝不推辞!
张宗为:行军途中,凡涉及山川勘测、营寨选址,需听我安排;宫束班众人,只做木石工艺之事,不参与战事。
李千户:好!就依先生所言!三日后,我派人来此处汇合,一同北上!
李千户说罢,带着亲兵转身离去,雨声再次响起。
大牛(松了口气):太好了,有张先生跟着,咱们就不用怕了!
二柱:可不是嘛!张先生连“气”都能看出来,肯定能帮咱们躲过灾祸!
三儿(看着张宗为,轻声道):张先生,谢谢您。
张宗为(摇摇头,目光再次落在作坊中央的木门上):明日把这扇门完工吧。既答应了人家,便要善始善终。这门,是宫束班的脸面,也是你们手艺的根基。
老班主(连忙道):哎!好!明日咱们师徒四人,一起把这扇门做完!
夜色渐浓,木石居内亮起油灯,昏黄的灯光映照着师徒四人忙碌的身影,张宗为坐在一旁,偶尔点拨几句,空气中的木头清香与雨声交织在一起,静谧而祥和。
第二折 古道惊魂
时间
三日后,清晨,晴空万里
地点
青阳通往北方的古道,一处山谷之中
人物
- 张宗为
- 老班主
- 大牛
- 二柱
- 三儿
- 李千户
- 亲兵甲、亲兵乙
- 王校尉:三十岁,明军校尉,性格鲁莽,急于求成
- 士兵若干
场景
古道两旁,山势陡峭,树木丛生,枝叶繁茂,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形成斑驳的光影。队伍沿着古道前行,士兵们背着行囊,手持武器,步伐匆匆。宫束班众人背着工具箱,大牛还扛着一把未完工的鲁班尺,走得气喘吁吁。
二柱(擦着额头的汗,抱怨道):这鬼地方也太偏了!走了大半天,连个人影都没见到,什么时候才能到目的地啊?
大牛(喘着气):二柱,别抱怨了,千户大人说还有三天路程呢。你看三儿,人家都没说话。
三儿背着自己的工具箱,走得平稳,时不时观察着两旁的山势,若有所思。
张宗为(走在队伍中间,神色平静,目光扫视着周围的山川地形):这山谷名为“鹰嘴谷”,两侧山势陡峭,中间道路狭窄,是易守难攻之地。行军至此,需格外小心。
王校尉(骑马走在前面,听到张宗为的话,回头笑道):先生多虑了!如今天下太平,边境虽有小股倭寇骚扰,但这内陆山谷,怎会有危险?咱们大军过境,就算有毛贼,也早就吓得躲起来了!
张宗为(眉头微皱):校尉大人,世事难料。这山谷两侧,树木茂密,容易藏人;且山谷尽头有一处低洼之地,若遇山洪,后果不堪设想。不如让队伍放慢速度,派士兵先行探查一番。
王校尉(不以为然):先生真是杞人忧天!李某行军多年,什么样的地形没见过?这山谷看着陡峭,实则安稳得很。咱们赶路要紧,耽误了行程,谁担得起责任?
李千户(骑马走在张宗为身旁,沉吟道):张先生,王校尉所言也有道理,咱们确实不能耽误行程。不过先生既然提醒了,不如就让几名士兵先行探查,队伍放慢速度,谨慎前行。
王校尉(脸色一沉):千户大人,这纯属浪费时间!咱们有上千士兵,还怕什么?
就在这时,前方传来一声惨叫,紧接着,箭矢如雨般从两侧山谷射来,士兵们纷纷中箭倒地。
“不好!有埋伏!”一名士兵大喊道。
王校尉(脸色大变,拔出腰间佩刀):快!列阵迎敌!
士兵们慌忙列阵,与埋伏在山谷两侧的山贼交战起来。山贼人数众多,占据有利地形,箭矢不断射来,明军伤亡惨重。
二柱(吓得躲在大牛身后,声音发抖):妈呀!真有埋伏!咱们快跑啊!
大牛(握紧手中的鲁班尺,虽然害怕,却挡在二柱和三儿身前):别跑!咱们得保护班主和张先生!
老班主(脸色苍白,拉着张宗为躲到一块大石头后面):张先生,这可怎么办啊?咱们手无寸铁,这不是等死吗?
张宗为(神色镇定,观察着周围的地形):别慌!这山谷两侧的山贼,虽占据地形优势,但人数不如明军多,且装备简陋。他们的目的是劫掠物资,不是死战。你看,山谷左侧有一处斜坡,上面长满了灌木,可以攀爬上去;右侧是悬崖,无路可走。咱们先爬到左侧斜坡上,避开箭矢,再想办法。
三儿(指着左侧斜坡):张先生,我看那斜坡虽然陡,但有很多树根可以借力,我能爬上去。
二柱(连忙道):我可爬不上去!我恐高!
大牛(拍拍胸脯):二柱,我背你!你抓紧我!
张宗为:事不宜迟,现在就行动!老班主,你跟着三儿;大牛,你背着二柱,跟在后面。我来掩护你们!
张宗为说罢,捡起地上的一块石头,看准一名正在射箭的山贼,用力掷了过去。石头精准地砸中了那名山贼的手腕,弓箭掉落。
“快!”张宗为大喝一声。
三儿率先爬上斜坡,手脚麻利地抓住树根,一步步向上攀爬。老班主跟在后面,动作略显迟缓,三儿时不时伸手拉他一把。大牛蹲下身子,让二柱趴在背上,然后站起身,抓住树根,艰难地向上攀爬,二柱紧紧抱住大牛的脖子,吓得紧闭双眼。
王校尉率领士兵与山贼激战,却因地形不利,节节败退。李千户亲自上阵,斩杀了几名山贼,却也被箭矢擦伤了手臂。
“千户大人,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山贼占据有利地形,咱们损失太大了!”一名士兵大喊道。
李千户(焦急地看向张宗为攀爬的方向,见他们已经爬到了斜坡半山腰):张先生!可有破敌之策?
张宗为(站在斜坡上,观察着山谷地形):千户大人,这山谷两侧的树木,多为松树,干燥易燃。你让人用火箭射向两侧的灌木丛,山贼怕火,定会撤离!另外,山谷尽头的低洼之地,虽然现在无水,但昨夜下过雨,土壤湿润,若让士兵们挖开两侧的排水沟,引山上的积水下来,便可阻断山贼的退路!
李千户(眼睛一亮):好!就按先生所言!王校尉,快!让人准备火箭,射向两侧灌木丛!再派一队士兵,去山谷尽头挖排水沟!
王校尉虽然心中不服,但此时情况危急,也只能听从命令。士兵们迅速准备火箭,点燃后射向两侧的灌木丛,干燥的松树很快燃起大火,浓烟滚滚。山贼们果然害怕,纷纷从灌木丛中跳出,向山谷尽头逃窜。
与此同时,另一队士兵在山谷尽头挖开排水沟,山上的积水顺着排水沟流下,低洼之地很快积起了水,阻断了山贼的退路。
李千户(大喊道):兄弟们,冲啊!山贼已无退路,杀啊!
明军士兵士气大振,纷纷冲向山贼,展开厮杀。山贼们腹背受敌,很快溃不成军,要么被斩杀,要么被俘虏。
战斗结束后,山谷中一片狼藉,尸体遍地,血迹斑斑。宫束班众人从斜坡上下来,二柱脸色苍白,双腿发软,差点摔倒。
大牛(扶着二柱):二柱,你没事吧?
二柱(摇摇头,声音发抖):没事……就是吓得腿软。张先生,您也太厉害了!居然能想出用火攻和水攻的办法!
张宗为(目光落在山谷中的尸体上,神色凝重):战争无情,生灵涂炭。若不是这山谷地形特殊,今日咱们怕是都要葬身于此。
李千户(走到张宗为面前,拱手道):先生今日救命之恩,李某没齿难忘!若不是先生妙计,我军损失定然更加惨重。李某之前多有冒犯,还望先生海涵!
张宗为(摇摇头):千户大人言重了。我只是尽我所能,保全自身与众人罢了。如今山贼已除,咱们还是尽快清理战场,继续赶路吧,以免夜长梦多。
老班主(看着地上的尸体,叹了口气):造孽啊!都是活生生的人,就这么没了。
三儿(走到一名战死的士兵身边,看到他手中还紧握着一把刻着花纹的匕首,轻声道):这匕首上的花纹,是民间工艺。
张宗为(走过去,看了看匕首上的花纹):这花纹粗犷有力,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风格。看来这些山贼,并非普通毛贼,或许与边境的倭寇或游牧部落有关。
李千户(脸色一变):先生所言极是!此事怕是不简单。咱们得加快速度,赶到前方营寨,将此事上报给将军!
士兵们开始清理战场,掩埋尸体,收拾物资。宫束班众人则在一旁休息,大牛拿出随身携带的干粮,分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