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柱(吃着干粮,小声对大牛说):大牛,你说咱们这趟北上,还会遇到这样的危险吗?
大牛(摇摇头):不知道。不过有张先生在,咱们肯定能化险为夷!
三儿(看着远处的山势,对张宗为说):张先生,刚才您说这山谷的地形,是易守难攻之地。那咱们接下来行军,遇到什么样的地形,才是安全的?
张宗为(指着远处的山脉):你看那座山,山势平缓,山顶开阔,两侧有溪流环绕,这样的地形,视野开阔,水源充足,不易被埋伏,便是安全之地。堪舆之术,讲究“藏风聚气”,行军扎营,亦是如此。既要避开凶险之地,也要选择能聚兵、能防守、能补给之地。
三儿(点点头,认真地记在心里):我明白了。
老班主(看着三儿,欣慰地笑了):张先生,您真是因材施教。三儿这孩子,心思细,就适合学这些东西。
张宗为(微微一笑):他有慧根,只是需要点拨。工艺之道,不仅要手上有活,还要心中有“势”。这山川地形的“势”,与木石工艺的“势”,本质上是一样的。
队伍很快清理完战场,继续北上。阳光依旧明媚,但每个人的心中,都多了一份沉重与警惕。宫束班的三个憨货,也似乎在这场惊魂之战中,明白了些许工艺之外的道理。
第三折 营寨风波
时间
半月后,午后,烈日炎炎
地点
北方边境,明军临时营寨
人物
- 张宗为
- 老班主
- 大牛
- 二柱
- 三儿
- 李千户
- 赵将军:五十岁,明军将军,威严沉稳,治军严谨
- 王校尉
- 刘参谋:四十岁,明军参谋,心思缜密,善于谋划
- 士兵若干、营寨工匠若干
场景
营寨依山而建,夯土围墙高达丈余,墙头插着明军大旗,随风猎猎作响。寨内帐篷鳞次栉比,士兵们各司其职,有的操练,有的擦拭武器,有的搬运物资,一派忙碌景象。靠近山脚的位置,辟出了一片临时作坊,宫束班的工具箱靠墙摆放,地上散落着木料、绳索、夯具,老班主正带着大牛、二柱、三儿修整损坏的营门栅栏。
烈日当头,地面被晒得滚烫,二柱擦着满脸的汗水,嘟囔道:“这北方的太阳也太毒了!比咱们皖南的毒多了,再这么晒下去,我非得蜕一层皮不可。”
大牛光着膀子,古铜色的皮肤上布满汗珠,手里的斧头挥得虎虎生风,一下就劈开了一根歪扭的木料:“忍忍吧,你看三儿,都没喊过累。”
三儿正蹲在地上,用刨子细细打磨栅栏的接口,额前的头发被汗水粘住,眼神却依旧专注。他时不时用手指抚过打磨好的木面,确保没有毛刺,能严丝合缝地拼接起来。
张宗为站在作坊旁的高坡上,手持罗盘,眉头微蹙地观察着营寨的布局。营寨背靠大山,左侧有一条干涸的河道,右侧是一片开阔的平地,只是营寨中央的中军帐,恰好建在一处低洼处,而粮仓则紧挨着北侧的山壁。
“张先生,您又在看什么呢?”老班主走过来,递过一碗水。
张宗为接过水,却没喝,指着中军帐的方向:“老班主你看,中军帐选址在低洼处,看似隐蔽,实则聚水。近日天热,恐有暴雨,一旦降雨,低洼处必然积水,不仅影响中军调度,还可能导致帐内文书受潮。还有那粮仓,紧靠山壁,山壁土层松散,若遇暴雨,极易发生滑坡,危及粮仓安全。”
老班主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挠了挠头:“这……这都是赵将军和刘参谋亲自选定的位置,咱们这些手艺人,哪敢置喙啊?”
话音刚落,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赵将军在李千户、刘参谋和王校尉的陪同下,巡视到了作坊区域。赵将军身着铠甲,腰佩长剑,面容威严,目光扫过修整好的栅栏,微微点头:“宫束班的手艺果然名不虚传,这些栅栏修整得结实规整,比之前那些工匠做得好多了。”
老班主连忙拱手:“将军谬赞,不过是些粗浅手艺,能为大军效力,是我等的荣幸。”
刘参谋走上前,看着栅栏上拼接的接口,赞道:“这些接口严丝合缝,还做了防腐处理,怕是能顶得住风沙侵袭。你们宫束班,果然有过人之处。”
张宗为见状,上前一步,拱手道:“将军,参谋大人,在下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赵将军看向张宗为,见他气度不凡,神色平静,便点头道:“先生请讲。”
“在下观营寨布局,有两处隐患,还望将军斟酌。”张宗为指着中军帐和粮仓,“中军帐位于低洼之地,恐遭暴雨积水之患;粮仓紧靠山壁,山壁土层松散,暴雨过后易生滑坡。若不及时调整,恐生变故。”
王校尉闻言,当即反驳:“先生此言差矣!中军帐选址此处,是为了便于观察全寨动静,且隐蔽性强,不易被敌军窥探;粮仓靠山大,是为了利用山壁作为天然屏障,防止敌军偷袭。这些都是我等反复商议定下的,岂能凭你一句‘隐患’就更改?”
刘参谋也沉吟道:“张先生,我等选址时,也曾考虑过天气因素。但这北方边境,夏季降雨稀少,就算有雨,也多是阵雨,不至于造成积水和滑坡。先生或许是多虑了。”
张宗为摇头:“参谋大人有所不知,此地山势走向为‘逆水龙’,山壁土层下多为砂石,看似坚固,实则遇水即松。且近日气压偏低,云层厚重,不出三日,必有大雨,且持续时间不短。若不及早防范,后果不堪设想。”
赵将军眉头微皱,他深知行军打仗,营寨安全至关重要,但张宗为所言,毕竟只是“预测”,若贸然更改中军帐和粮仓位置,不仅耗费人力物力,还可能影响军心。
“先生可有凭据?”赵将军沉声问道。
“堪舆之术,观势察气,虽无有形凭据,却能窥得天机地理。”张宗为从怀中取出一块玉佩,玉佩上刻着复杂的纹路,“此乃祖传的‘测雨佩’,玉佩变潮,便是降雨之兆。近日此佩愈发湿润,足见降雨在即。”
众人看向玉佩,果然见玉佩表面蒙着一层细密的水珠,触手微凉。王校尉仍不服气:“不过是块玉佩受潮,或许是此地湿气重,怎能当作降雨的凭据?”
二柱忍不住插话:“王校尉,张先生之前在鹰嘴谷就说有危险,结果真的有埋伏!张先生的话,肯定靠谱!”
大牛也点头:“是啊大人,张先生懂的可多了,他说有雨,肯定就有雨!”
赵将军看了看张宗为,又看了看玉佩,沉吟片刻:“张先生,若按你所言,当如何调整?”
“中军帐可移至西侧高坡,那里地势开阔,视野更佳,且无积水之患;粮仓可向东移三丈,远离山壁,并在山壁下方挖掘排水沟,加固坡脚,防止滑坡。”张宗为指着营寨西侧的高坡,“此处高坡为‘聚气之地’,不仅地势安全,还能让中军号令更快传至全寨。”
刘参谋连忙道:“将军,移营寨、迁粮仓,工程量不小,三日之内怕是难以完成。”
老班主上前一步:“将军,我宫束班愿全力相助!我等虽只是木工,但也懂些夯土、加固的法子,再加上营寨的工匠们,三日之内,定能完成调整!”
张宗为补充道:“无需完全重建,中军帐只需迁移帐篷,平整地面即可;粮仓迁移后,可用粗壮木料搭建支架,加固底部,山壁排水沟也可简易挖掘,以疏导水流为主。”
赵将军权衡再三,终是下定决心:“好!就按张先生所言,即刻动工!李千户,你负责调配人手,协助宫束班和工匠们迁移中军帐、粮仓,挖掘排水沟;王校尉,你负责监督工程进度,务必在三日内完成;刘参谋,你负责协调物资,确保所需木料、工具充足!”
“末将遵命!”三人齐声应道。
接下来的三日,营寨内一片热火朝天。宫束班的三人各展所长:大牛力气大,负责搬运帐篷、粮仓的粮食和木料;二柱机灵,负责调配工具、招呼人手,虽然偶尔会出错,但劲头十足;三儿则凭借细腻的手艺,负责搭建粮仓的支架,确保每一处接口都牢固可靠。老班主指挥着工匠们挖掘排水沟,张宗为则在一旁不时指点,确保排水沟的走向符合地形,能有效疏导雨水。
王校尉起初还心存疑虑,处处刁难,但见宫束班众人手艺精湛,干活勤勉,且张宗为的指点确实切中要害,渐渐收起了轻视之心,反而主动配合起来。
第三日傍晚,天空果然阴沉下来,狂风大作,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砸了下来。营寨内,西侧高坡上的中军帐安然无恙,东侧的粮仓远离山壁,山壁下的排水沟水流潺潺,将雨水顺利疏导出去。而原本的中军帐位置,早已积满了水,山壁下方也有少量泥土滑落,但因排水沟的作用,并未造成大碍。
赵将军站在中军帐内,看着外面的瓢泼大雨,对张宗为拱手道:“张先生,今日若非你力排众议,我军怕是要遭大难了!先生真乃奇才!”
刘参谋也叹服道:“张先生的堪舆之术,果然名不虚传!我等之前只重军事布局,却忽略了地理隐患,险些铸成大错。”
王校尉满脸羞愧,走上前对张宗为拱手:“先生,之前是末将有眼不识泰山,多有冒犯,还望先生海涵!”
张宗为微微一笑:“校尉大人言重了。行军打仗,安全第一,我只是做了分内之事。如今隐患已除,将军可安心应对边境之事了。”
暴雨下了一夜,次日清晨才停歇。营寨内虽有些许积水,但很快便消退了,中军帐和粮仓安然无恙。士兵们纷纷感叹,若不是张先生和宫束班,这次怕是要损失惨重。
老班主看着自己的三个徒弟,欣慰地笑道:“你们这三个憨货,这次也立了大功!”
二柱得意地扬了扬头:“那是!也不看看咱们是谁!咱们是宫束班的!”
大牛挠挠头,嘿嘿直笑:“还是张先生厉害,要是没有张先生,咱们也做不成这事。”
三儿看着张宗为,眼神中充满了敬佩:“张先生,您的堪舆之术,和咱们的工艺,真的是同源吗?”
张宗为点点头:“自然是同源。无论是木工工艺,还是堪舆之术,都讲究‘顺势而为’。木工要顺木之纹理,堪舆要顺地之形势,皆是遵循自然之道。你们此次搭建粮仓支架,顺木之性,故能稳固;挖掘排水沟,顺地之势,故能疏导雨水。这便是其中的道理。”
三儿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将这话深深记在了心里。
第四折 边关筑门
时间
一月后,秋高气爽
地点
北方边境,新筑关隘“靖胡关”
人物
- 张宗为
- 老班主
- 大牛
- 二柱
- 三儿
- 赵将军
- 刘参谋
- 李千户
- 当地百姓若干、明军士兵若干、工匠若干
场景
靖胡关依山而建,城墙由巨石垒砌,高大坚固,关隘中央,正对着一条通往塞外的古道,此处需筑一扇巨大的关隘大门,作为抵御外敌的最后一道屏障。关隘下,百姓和士兵们来来往往,搬运着巨大的木料和铁器,宫束班的众人正围在一堆上好的楠木旁,商议着大门的建造方案。
这扇关隘大门,要求高丈五、宽丈二,需坚固耐用,能抵御刀砍斧劈、火攻撞击,同时还要彰显大明威严。此前,几名工匠尝试设计建造,要么不够坚固,要么过于笨重,难以开关,都被赵将军否决了。
老班主看着眼前的楠木,愁眉不展:“这楠木虽是上好的木料,坚硬耐腐蚀,但如此巨大的尺寸,要做成既能防御又能灵活开关的大门,实属不易。之前的工匠们,就是因为过于追求坚固,把大门做得太重,十几个人都推不动,根本不实用。”
二柱围着楠木转了一圈,咂咂嘴:“这么粗的木头,得砍多少棵树才能凑齐啊!要是能做得轻点,又不影响坚固就好了。”
大牛拍了拍楠木,感叹道:“这木头是真硬,我用斧头都劈不动。要是做成实心的,肯定坚固,但确实太沉了。”
三儿蹲在地上,用树枝在泥土上画着大门的草图,时而皱眉,时而摇头,嘴里念念有词:“要是在门板上挖些孔洞,减轻重量,但又不能影响防御……”
张宗为站在关隘的高处,俯瞰着古道和周围的山势,若有所思。靖胡关背靠青山,面朝古道,两侧山势陡峭,是咽喉要道,这扇大门,不仅是防御工事,更是大明的门面,需兼具“固”与“势”。
“张先生,您可有良策?”老班主走上前,问道。
张宗为回身,指着楠木:“这楠木纹理致密,硬度足够,是做关隘大门的上佳之选。要解决‘坚固’与‘轻便’的矛盾,需从结构入手。”
他走到三儿画的草图旁,用树枝补充道:“大门可采用‘双层中空’结构,外层用厚达三寸的楠木板,内层用薄木拼接,中间填充干燥的芦苇和石灰,既能减轻重量,又能增强防御和隔音效果。门板上,可雕刻‘饕餮纹’,饕餮为上古瑞兽,能驱邪避凶,彰显威严,同时,花纹的凸起部分,还能增强门板的抗撞击能力。”
“另外,大门的合页,需用精铁打造,做成‘万向轴’结构,减少摩擦,这样开关起来便会省力许多。门闩要用实心铁条,插入城墙内的石槽中,再用横木加固,确保万无一失。”
老班主看着草图,眼睛一亮:“双层中空!张先生这个法子好!既减轻了重量,又不影响坚固,还能防潮防火!”
三儿也点头道:“饕餮纹的凸起部分,确实能分散撞击力,而且雕刻出来,也十分气派。”
赵将军和刘参谋恰好巡视至此,听到张宗为的方案,也十分赞同:“张先生的方案,兼顾了坚固、轻便与威严,甚合我意!就按此方案建造,所需精铁、工具,我军全力支持!”
接下来的一个月,宫束班众人全身心投入到关隘大门的建造中。老班主负责整体调度和质量把控,张宗为则在一旁指点,尤其是在木材的选材、纹理的利用上,给出了诸多关键建议。
大牛负责砍伐、搬运木料,以及门板的初步拼接,他力气大,能精准地将巨大的楠木板对接到位;二柱负责采购和调配物资,还跟着铁匠学习打造合页,虽然经常被火星烫到,但学得十分认真,最后打造出的合页,居然比专业铁匠做得还要顺滑;三儿则负责门板的雕刻,他将张宗为画的饕餮纹图样牢记于心,手持刻刀,细细雕琢,每一处纹路都清晰流畅,栩栩如生,将饕餮的威严与霸气展现得淋漓尽致。
期间,当地百姓也纷纷前来帮忙,有的帮忙搬运木料,有的帮忙烧制石灰,有的帮忙打磨门板。百姓们都说,这靖胡关是抵御外敌的屏障,这扇大门,是保护家园的“镇关之门”,能为大门的建造出一份力,是莫大的荣耀。
建造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难题。比如,双层门板的拼接,需要严丝合缝,不能有丝毫缝隙,否则会影响防御效果;饕餮纹的雕刻,既要符合规制,又要生动形象,十分考验手艺;合页的安装,需要精准定位,否则会导致大门开关不畅。
每当遇到难题,张宗为都会耐心指点。比如拼接门板时,他让众人顺着楠木的纹理拼接,利用木材的自然张力,让门板更加紧密;雕刻饕餮纹时,他告诉三儿,要“以气驭刀”,心中想着饕餮的威严,手下的刻刀自然就有了神韵;安装合页时,他用罗盘精准定位,确保合页的轴线与大门的重心一致,减少摩擦。
二柱曾在安装合页时,因为定位不准,导致大门无法正常关闭,急得满头大汗。张宗为没有责备他,而是亲自示范,教他如何用罗盘测量,如何调整合页的位置。二柱静下心来,按照张宗为的方法操作,果然成功安装好了合页。
“张先生,您真是太厉害了!连安装合页都懂!”二柱由衷地赞叹道。
张宗为笑道:“世间万物,皆有其理。合页的安装,讲究‘居中对齐’,这和堪舆中的‘藏风聚气’是一个道理,都是追求平衡与和谐。你们做工艺,也是如此,无论做什么,都要找到其中的‘理’,才能做好。”
经过一个月的努力,一扇巨大的关隘大门终于建成。这扇大门高丈五、宽丈二,楠木原色,门板上雕刻的饕餮纹栩栩如生,气势恢宏。大门开关顺畅,十几个人便能轻松推动,关闭后,门闩插上,坚如磐石。
落成之日,赵将军率领全体将士和当地百姓,举行了隆重的“启门仪式”。赵将军亲自拉动绳索,大门缓缓打开,阳光洒在门板上,饕餮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显得格外威严。
百姓们欢呼雀跃,士兵们士气高涨。赵将军走到宫束班众人面前,拱手道:“宫束班的各位师傅,张先生,这扇‘靖胡门’,是你们用精湛的手艺和心血筑成的!有了这扇大门,靖胡关便如虎添翼,外敌再难轻易入侵!我代表全军将士和当地百姓,感谢你们!”
老班主连忙拱手回礼:“将军客气了!能为靖胡关筑门,是我宫束班的荣幸!”
大牛、二柱、三儿也跟着拱手,脸上满是自豪。他们这三个曾经只懂做木工的“憨货”,如今居然能为国家筑造如此重要的关隘大门,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刘参谋看着大门,感叹道:“这扇大门,不仅坚固实用,更有张先生的堪舆之道加持,藏风聚气,驱邪避凶,实乃一扇‘风水宝门’!”
张宗为微微一笑:“这扇大门,之所以能有‘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