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宫匠事:“憨货”传艺录
第一场:长安西市匠坊外·日·外
【晨光漫过长安西市的青石板,“李记锻坊”的木牌在风里轻晃。坊门内传来叮叮当当的锻打声,夹杂着老匠人李老铁的呵斥】
李老铁(拄着铁砧,瞪着几个学徒):一群手笨眼拙的!这刀坯子打了三日,还是软得跟面团似的!再练不好,都给我去城外挑水!
【学徒们垂头丧气,其中一个瘦高个的学徒王二郎挠着头,盯着铁砧上歪歪扭扭的刀坯叹气。突然,街尽头传来一阵喧闹,三个穿着粗布短打的汉子扛着鼓鼓囊囊的布包,跌跌撞撞地跑过来,布包上还沾着不少铁屑】
汉子甲(气喘吁吁,撞到坊门柱子上):哎哟!这长安的路,比咱老家的山路还难走!
汉子乙(扶着布包,探头往坊里看):老周,你看这坊子冒烟呢,指定是打铁的!咱找的就是这地儿!
汉子丙(搓着手,脸上沾着灰,却笑得憨厚):走走走!咱“工艺门”的手艺,可得让唐朝的匠人瞧瞧!
【三人刚要往里闯,被李老铁拦住。李老铁打量着他们,见三人衣服上满是补丁,布包里露出来的铁锤还少了个角,眉头皱得更紧】
李老铁:你们是哪儿来的野匠人?我这李记锻坊,可不是随便能进的!
汉子甲(拍着胸脯,大声道):老丈!我们是“工艺门”的,叫宫束班!我叫赵大锤,他是钱二火,这是孙三锻!咱来长安,是要传手艺的!
李老铁(嗤笑一声,指着赵大锤手里的破铁锤):就凭你们这破家当,还传手艺?我看你们是来混饭吃的憨货!
【周围的学徒们都笑了起来,王二郎却好奇地凑过来,盯着孙三锻布包里露出来的一块叠得整齐的钢片】
第二场:李记锻坊内·日·内
【赵大锤不服气,拉着李老铁往坊里走。坊内摆着几座铁砧,墙角堆着一堆烧得发黑的铁料。钱二火放下布包,从里面掏出两块钢坯,一块泛着青黑,一块透着银白】
赵大锤(指着钢坯,嗓门更大了):老丈!你别瞧不起人!咱这手艺,叫“包钢”和“夹钢”!你看你这学徒打的刀,要么太脆易断,要么太软不锋利,就是没把钢用对地方!
李老铁(抱臂,挑眉):哼!我打了四十年铁,什么钢没见过?还包钢、夹钢,我看是你们胡诌的名头!
孙三锻(蹲下身,拿起一块普通铁坯,又拿起那泛青黑的高碳钢坯):老丈,您看啊。这软铁,韧性好,但不够硬;这高碳钢,硬度够,但太脆。咱这包钢工艺,就是把高碳钢弄成V字型,把软铁裹在里面,锻打融合,这样打出来的刀,外面硬,里面韧,砍东西不卷刃,也不容易断!
【李老铁眼神动了动,却还是嘴硬:“说得倒好听,真能成?”王二郎凑得更近了,伸手想摸钢坯,又赶紧缩了回去】
钱二火(撸起袖子,拿起铁锤):老丈,咱不耍嘴皮子!你给咱找个铁砧,再烧炉炭火,咱现场打一把,让你瞧瞧!
【李老铁犹豫了一下,冲学徒们喊:“把最里面的铁砧擦干净,炭火加足!我倒要看看,你们这群憨货,到底有啥本事!”】
第三场:李记锻坊内·午后·内
【炭火熊熊燃烧,映得众人脸上通红。钱二火蹲在炉边,手里拿着长钳,夹着一块软铁坯,慢慢放进火里。赵大锤则拿着小锤,在一旁打磨那V字型的高碳钢坯,孙三锻在旁边准备着黄泥和清水】
王二郎(凑到孙三锻身边,小声问):大叔,你们这黄泥是干啥用的?打铁还要用泥吗?
孙三锻(笑着把黄泥递给王二郎,让他摸了摸):这黄泥可不是普通的泥,里面加了草木灰,黏性好。等会儿把软铁裹进高碳钢里,用这黄泥把接缝处抹上,锻打的时候,能防止空气进去,让钢和铁粘得更紧!
【王二郎点点头,眼睛瞪得溜圆,盯着炉子里的铁坯。过了一会儿,钱二火喊了一声:“成了!”长钳夹着烧得通红的软铁坯出来,铁坯冒着白烟,散发出灼热的气息】
赵大锤(接过铁坯,放在铁砧上):老周,搭把手!小锤先定形!
【孙三锻拿起小锤,轻轻敲在软铁坯上,赵大锤拿着大锤,跟着小锤的节奏,重重落下。“叮叮当当”的声音比之前更响,却更有章法。李老铁站在一旁,眉头渐渐舒展开,手不自觉地握成了拳】
钱二火(时不时用长钳调整铁坯的位置,大声提醒):注意火候!温度不能太低,不然钢和铁融不到一起!也不能太高,容易把钢烧脆了!
【过了半个时辰,那块铁坯渐渐有了刀的形状。赵大锤把刀坯放进清水里,“滋啦”一声,白烟冒起,一股热气散开。他拿起刀坯,递给李老铁】
赵大锤(抹了把汗,笑着说):老丈,你看看!这就是包钢的刀坯,外面是高碳钢,里面是软铁!你用手敲敲,听听声音!
【李老铁接过刀坯,手指在上面摸了摸,又用小锤轻轻敲了敲。刀坯发出清脆的“当当”声,和之前学徒们打的刀坯那沉闷的声音完全不同。他眼神里露出惊讶,却还是没说话】
孙三锻(看出李老铁的心思,又拿起另一块钢坯):老丈,咱还有夹钢工艺!比包钢更适合打长刀!夹钢是把高碳钢夹在两块软铁中间,锻打之后,刀身更轻薄,锋利度也更高!
【说着,孙三锻就准备动手。李老铁赶紧拦住他,摆了摆手,却没了之前的傲气】
李老铁(叹了口气,看着三人):别忙活了,我信了!你们这手艺,是真的好!之前是我眼拙,错把你们当成憨货了……
【周围的学徒们也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问着包钢和夹钢的细节。王二郎拿着那块包钢刀坯,爱不释手】
第四场:李记锻坊内·夜·内
【夜色渐深,坊里点起了油灯。李老铁让学徒们摆上桌椅,端上茶水和馒头。赵大锤、钱二火、孙三锻坐在桌前,狼吞虎咽地吃着馒头,脸上沾着馒头屑】
李老铁(给三人倒上茶水,问道):你们这“工艺门”,到底是啥来头?怎么会这等精妙的手艺?
赵大锤(咽下馒头,喝了口茶):老丈,咱工艺门,就是一群喜欢琢磨手艺的人!以前在老家,看着匠人打兵器、做工具,总觉得还有改进的地方。后来咱仨凑到一起,天天琢磨怎么让钢和铁结合得更好,试了无数次,才琢磨出这包钢和夹钢的法子!
钱二火(笑着说):刚开始琢磨的时候,可傻了!把钢和铁放一起烧,要么烧化了,要么粘不到一起,浪费了好多铁料。村里的人都笑我们是憨货,说我们瞎折腾!
孙三锻(摸了摸头,憨笑):可不是嘛!有一次,我把黄泥抹在钢坯上,不小心掉进火里,结果锻打的时候,钢和铁反而粘得更紧了!从那以后,咱就知道黄泥的用处了!
【李老铁听着,点了点头,眼神里满是敬佩。王二郎坐在一旁,认真地记着笔记,时不时问几句】
王二郎:大叔,那包钢和夹钢的刀,淬火的时候有啥讲究吗?
赵大锤(放下馒头,指着刀坯):这淬火可有门道!包钢的刀,淬火的时候要快,让外面的高碳钢迅速变硬;夹钢的刀,淬火的时候要慢一点,让中间的高碳钢和两边的软铁更好地融合!等明天,咱再教你们淬火的手艺!
【李老铁站起身,对着三人抱了抱拳):三位师傅,我李老铁服了!以后,我这李记锻坊,就是你们的传艺之地!长安的匠人,都该学学你们这好手艺!
【赵大锤、钱二火、孙三锻赶紧站起身,也抱了抱拳。油灯的光映在他们脸上,满是憨厚的笑容,却又透着匠人的执着】
第五场:李记锻坊外·月余后·日·外
【坊门外挤满了人,都是长安各地的匠人。赵大锤站在高台上,手里拿着一把刚打好的包钢刀,正在给众人讲解】
赵大锤(举起刀,大声道):各位匠人兄弟!这把刀,就是用包钢工艺打的!外面是高碳钢,锋利无比;里面是软铁,韧性十足!你们看——
【说着,赵大锤挥刀砍向旁边的一根粗木,“咔嚓”一声,木头应声断裂,刀刃却丝毫未损。周围的匠人都惊呼起来,纷纷围上前,想要仔细看看】
钱二火(在一旁演示夹钢工艺,手里的长钳夹着刀坯,一边锻打一边说):夹钢工艺更适合打长刀,比如唐军的横刀!把高碳钢夹在软铁中间,锻打之后,刀身轻薄,挥舞起来更省力,砍杀的时候也更锋利!
孙三锻(给匠人们分发自己画的图纸,图纸上详细画着包钢和夹钢的步骤):这是咱工艺门整理的图纸,上面写着火候、锻打次数、黄泥的配比,你们拿回去好好琢磨,有不懂的,随时来问咱!
【李老铁站在人群里,看着这一幕,脸上满是欣慰。王二郎已经能独立打出包钢刀坯,正在给其他学徒讲解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