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甲(拿着图纸,激动地说):以前打刀,总担心要么太脆要么太软,现在有了这包钢和夹钢工艺,再也不用愁了!多谢三位师傅!
匠人乙(对着三人作揖):三位师傅真是大好人!不藏着掖着,把这么好的手艺传给我们,我们以后一定好好琢磨,把这手艺传下去!
【赵大锤挠着头,憨笑着说:“咱就是一群喜欢琢磨手艺的憨货,能让好手艺传下去,比啥都强!”】
【阳光洒在坊门上,“李记锻坊”的木牌旁边,又挂了一块新的木牌,上面写着“工艺门传艺点”。叮叮当当的锻打声,夹杂着匠人们的笑声,在长安的空气里回荡,传得很远很远】
第一场:
【秋日的阳光洒在军营校场上,唐军将士列着整齐的队伍,铠甲在阳光下泛着冷光。监军御史张大人手持马鞭,眉头紧锁地看着将士们手中的横刀——好几把刀在劈砍演练中卷了刃,有的甚至断了刀尖】
张大人(指着断刀,声音严厉):这就是工部送来的新刀?才练了半个时辰就成了废铁!若真到了战场,将士们拿什么杀敌?限你们三日之内,找到能打造耐用横刀的匠人,否则,军器监的人都给我去边疆戍守!
【军器监的主事李大人急得满头大汗,连连点头。这时,一个小兵匆匆跑过来,手里拿着一把寒光凛凛的横刀,气喘吁吁地说】
小兵:李大人!您看这把刀!是西市李记锻坊送来的,说能经得起战场打磨!
【李大人赶紧接过刀,只见刀身轻薄,刀刃泛着青幽的光。他挥刀砍向旁边的木桩,“噗”的一声,木桩被劈成两半,刀刃却完好无损。张大人眼睛一亮,连忙问道】
张大人:这刀是谁打的?赶紧带我去见他!
第二场:李记锻坊内·日·内
【坊内一片忙碌,赵大锤正拿着小锤,指导学徒们调整夹钢刀坯的角度;钱二火蹲在炉边,盯着炉火,时不时添上几块木炭;孙三锻则在一旁打磨刚淬火的横刀,刀身映出他憨厚的脸】
李老铁(坐在一旁,喝着茶,看着眼前的景象,嘴角忍不住上扬):想当初,你们三个“憨货”闯进来的时候,我还以为是来混饭吃的,没想到啊,现在长安的匠人都抢着来学你们的手艺!
【赵大锤放下小锤,抹了把汗,笑着说】:老丈,咱就是琢磨着,好手艺得让人用得上。以前在老家,看着农户用的镰刀不耐用,就想着改进工艺,现在能给唐军打横刀,那更是咱的福气!
【就在这时,坊门被推开,张大人和李大人带着几个随从走了进来。李老铁赶紧站起身,刚要说话,张大人就径直走到孙三锻身边,拿起那把刚打磨好的横刀】
张大人(抚摸着刀身,赞叹道):这刀的做工,比工部的还好!你们用的是什么工艺?
孙三锻(挠了挠头,憨笑着说):大人,这是夹钢工艺。把高碳钢夹在两块软铁中间,反复锻打,再好好淬火,刀就又锋利又耐用了!
【钱二火走到炉边,夹起一块正在锻打的夹钢刀坯,递给张大人看】:大人您看,这中间的是高碳钢,两边的是软铁,锻打的时候要控制好火候,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不然钢和铁就粘不到一起了!
【张大人看着刀坯里清晰的钢层,又看了看赵大锤他们满是老茧的手,眼神里满是敬佩】
张大人:三位师傅真是身怀绝技!现在军营急需耐用的横刀,不知你们能否帮军营打造一批?朝廷定有重赏!
赵大锤(拍着胸脯,大声道):大人!为将士们打造兵器,是咱的本分!别说有赏,就算没赏,咱也愿意干!
第三场:李记锻坊内·夜·内
【坊内点起了十几盏油灯,亮如白昼。赵大锤、钱二火、孙三锻带着几十个学徒,分工合作——有的烧火,有的锻打,有的淬火,有的打磨。叮叮当当的锻打声,在夜里传得很远】
王二郎(拿着小锤,跟着赵大锤的节奏,敲打刀坯):师傅,您看我这角度对不对?会不会把钢层打歪了?
赵大锤(凑近看了看,点了点头):不错!比上次强多了!记住,夹钢刀坯锻打的时候,力度要均匀,不然中间的高碳钢会偏移,刀就不耐用了!
【钱二火蹲在炉边,额头上满是汗珠,却丝毫不敢懈怠。他手里拿着一根细铁棍,时不时插进炉火里,观察铁棍的颜色】
钱二火(对烧火的学徒说):火候再旺一点!现在是暗红色,还不够,得烧到橘红色,钢坯才容易锻打!
【孙三锻则在淬火池边,盯着刚从炉里取出来的刀坯,嘴里念叨着】:温度差不多了,快!放进水里,动作要快,不然刀的硬度就不够了!
【学徒们赶紧照做,刀坯放进水里,“滋啦”一声,白烟冒起,空气中弥漫着铁腥味。孙三锻拿起淬火后的刀坯,用手指敲了敲,听着清脆的声音,满意地笑了】
孙三锻:成了!这把刀,就算砍上百八十下,也不会卷刃!
【李老铁端着茶水走过来,递给三人】:歇会儿吧,都忙了大半夜了。朝廷要的五百把横刀,咱已经打了一半了,不用这么急。
赵大锤(接过茶水,喝了一口):老丈,将士们在前线等着用刀呢,咱多赶一天,他们就多一分安全!累点不算啥!
【钱二火和孙三锻也点了点头,拿起工具,又投入到忙碌中。油灯的光映在他们身上,仿佛给他们镀上了一层金光】
第四场:军营校场·日·外
【五百把夹钢横刀整齐地摆在校场上,泛着冷冽的光。唐军将士们围在旁边,脸上满是期待。张大人拿起一把横刀,递给一个身材魁梧的将领】
张大人:王将军,你试试这刀的威力!
【王将军接过刀,挥了挥,感觉十分轻便。他走到一根碗口粗的铁条前,大喝一声,挥刀砍去。“当”的一声,铁条被砍断,刀刃却没有丝毫损伤。将士们都惊呼起来,纷纷围上前,想要拿起横刀试试】
王将军(举起横刀,激动地说):好刀!真是好刀!有了这刀,咱们在战场上就更有底气了!
【张大人走到赵大锤、钱二火、孙三锻面前,对着三人抱了抱拳】:三位师傅,多亏了你们,军营才有了这么好的兵器!朝廷决定授予你们“大唐巧匠”的称号,还赏你们一百两银子,一套长安城的宅院!
【赵大锤、钱二火、孙三锻对视一眼,都挠了挠头,憨笑起来】
赵大锤:大人,称号和银子咱都不在乎,只要将士们能用这刀打胜仗,比啥都强!要是以后军营还需要兵器,咱随叫随到!
钱二火:是啊!咱工艺门的手艺,就是要用来帮有用的人!
孙三锻:要是大人不嫌弃,咱还能教军营里的铁匠这夹钢工艺,以后他们自己也能打造耐用的兵器!
【张大人听了,哈哈大笑起来】:好!好!有你们这样的匠人,真是大唐的福气!我这就让人安排,让军营的铁匠来跟你们学手艺!
第五场:李记锻坊外·年余后·日·外
【坊门外的“工艺门传艺点”木牌,已经换成了“大唐工艺院”的匾额。匾额下方,围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匠人,有的在听赵大锤讲解包钢工艺,有的在看钱二火演示夹钢锻打,有的在跟着孙三锻学习淬火技巧】
一个来自江南的匠人(拿着刚打好的包钢镰刀,激动地说):以前咱江南的农户,镰刀用不了一个月就钝了,现在用这包钢工艺打的镰刀,能用大半年!真是太感谢三位师傅了!
一个来自边疆的铁匠(拿着夹钢弯刀,笑着说):咱边疆的牧民,就需要这样耐用的弯刀!以后再也不用天天磨刀子了!
【赵大锤、钱二火、孙三锻站在人群中,看着匠人们忙碌的身影,脸上满是欣慰。李老铁走过来,拍了拍他们的肩膀】
李老铁:当初你们三个“憨货”闯进来的时候,我怎么也想不到,你们能把这手艺传遍大唐!现在啊,你们可是长安城最有名的匠人了!
赵大锤(挠了挠头,憨笑着说):老丈,咱还是以前的“憨货”,就是想把好手艺传下去,让更多人能用得上好东西!
【这时,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一个驿卒骑着快马,手里拿着一份文书,高声喊道】:赵大锤、钱二火、孙三锻三位师傅在吗?陛下听说你们传艺有功,召你们进宫见驾!
【匠人们都欢呼起来,赵大锤、钱二火、孙三锻对视一眼,脸上露出惊讶又激动的表情。他们整理了一下衣服,跟着驿卒,朝着皇宫的方向走去。阳光洒在他们身上,仿佛在为这三个“憨货”匠人,镀上了一层荣耀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