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大周皇商 > 第496章 国之栋梁:铁腕弘文兴教化,儒将砺志固国基

第496章 国之栋梁:铁腕弘文兴教化,儒将砺志固国基(2 / 2)

省学宫:教地方官吏与教官,侧重《燕律》与 “三司协作”,比如教布政司吏如何核田册,教按察司吏如何断民案;还定期举办 “实务擂台”,让学子模拟处理地方政务。

州学府:收秀才与退役军官,教 “农技改良”“军械维护”,去年岭南送来的 “水稻育苗法”,就在这里推广;更与当地工坊合作,将学员设计的农具改良方案投入生产。

县公学:面向童生,教识字、算术与 “徭役法”,让百姓知法、懂税;每月设 “公审日”,让学子旁听真实案件,学习律法应用。

镇公塾:教农家子基础读写,附设 “农技站”,请县公学毕业生驻点,教村民用新犁、新种;还建立 “农具租借处”,将学宫改良的农具借给乡民试用。

乡蒙学:扫盲为主,用《行政识字谣》教 “皇帝、律法、田亩” 等基础字,课本纸都是用军报的废纸背面印刷;每所蒙学都养着信鸽,用于传递各地学宫的教学经验。

张允看着图纸,忽然笑了:“你倒会省钱 —— 用废军营改学宫,用旧盾牌当黑板,连度支院楚泽都得夸你会过日子。” 他不知道的是,陈恪已悄悄与各地商会达成协议,学宫所需的笔墨纸张由商家以 “义捐” 形式提供,换取在学宫展示其商品的机会。

章程颁行后,各地响应之快超出预期。山东行省将废弃的节度使府改成学宫,梁柱上 “治军先治心” 的旧题字旁,添了陈恪写的 “育民即育国”;江南各州用废驿馆办学,驿道改成学宫前的甬路,往来学子踩着当年的马蹄印,竟有种 “从驿路到仕途” 的寓意。更有学子在甬道两侧立碑,镌刻先贤语录与当代实务案例。

最让人动容的是西北的河西省。神木县公学用废粮仓改造,粮仓的门楣上还留着 “军粮重地” 的刻痕,如今却挂着 “县公学” 的木牌。教谕是退役的骑兵校尉,每节课前都要带学生擦一遍门楣上的刻痕:“这是当年守边的兵卒刻的,咱们读书,也要像守边一样,守住这天下的太平。” 学生们擦拭时,总能在缝隙里发现几粒陈年军粮,成为最生动的教材。

四、百官服膺:儒将威名传朝野

开武十八年春,参政司议事堂的争论声比往常小了许多。此前反对建学宫的度支院使楚泽,此刻正捧着《学宫成效册》,声音里带着几分愧疚:“去年江南州学府推广新稻种,亩产增两成,度支院秋税收了三万石,比建学的花销还多 —— 是某目光短浅了。” 他说话时,案头还放着新收到的各州税赋奏折,红笔圈出的数字格外醒目。

陈恪笑着递过一杯茶:“楚大人没说错,刚开始是要花钱,但长远看,百姓懂法了,少了官司;会农技了,多了收成,这都是在为国库省钱。” 说着,他展开一卷《民生舆情图》,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着各地学宫建成后,诉讼案件减少比例与粮食增产数据。

这时,军情司递来急报:契丹犯境,边境州府的乡勇配合守军,用 “连发火弩” 击退了敌军。张允翻着报捷文书,忽然拍案:“你看!这乡勇的头领,竟是州学府教出来的退役军官,还教乡勇们用弩箭的法子 —— 这学宫,竟成了‘练兵场’!” 文书上还记载着,乡勇们用学宫教授的 “粮草匿藏法”,成功保住了战备粮。

满堂官员轰然叫好。之前质疑陈恪 “武将管文教” 的老臣,此刻也纷纷颔首:“陈相这六级学宫,既育了人,又固了防,比只讲经义的老学宫有用百倍!” 有官员当场提议,将学宫的成功经验编成《治世要略》,颁发至各州县。

这年冬至,柴熙诲在紫宸殿设宴。陈恪赴宴时,怀里揣着两本册子:一本是《军转民名册》,上面记着三千退役士兵任教的事迹;一本是《学宫成效册》,记载着六级学宫已覆盖十二行省,入学孩童逾十万。册页间还夹着各地学宫的来信,有孩童稚嫩的笔迹,也有地方官员的恳切建言。

“卿如今,真乃燕朝栋梁。” 柴熙诲举杯,目光扫过殿内百官,“当年陈公立新枢,靠的是‘分权制衡’;卿今日固新枢,靠的是‘文武交融’—— 这天下,有卿在,朕放心。” 帝王话音未落,殿外忽有烟花绽放,映照得丹墀下的 “文渊印”“武烈印” 熠熠生辉。

陈恪举杯回敬,杯中酒映着殿外的雪光。他忽然想起父亲留下的铜灯,此刻应该还在参政司的案上,灯座的齿轮转动时,光影会落在《六级学宫章程》上,将 “文教” 与 “武备” 的字样,映得同样明亮。窗外的雪落无声,殿内的笑声温煦。这年的开武盛世,既有连发火弩守卫的边疆,也有乡蒙学传出的读书声,而陈恪知道,父亲毕生追求的 “太平”,正在这文武交融的岁月里,一点点扎根、结果。

《燕史?陈恪传》载:

开武十七年,恪任左参政,兼管文教,创六级学宫,推军转民之策。退役将士任教者三千余,学宫覆十二行省,童蒙入学逾十万。时人赞曰:“昔有陈公琅铸新枢,今有小陈公恪填血肉 —— 燕朝四百年基业,自此始固。” 更有文士作赋叹曰:“铁衣化书卷,剑戟孕文章。双印承天运,一策定兴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