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议哗然:青衿上书拒降臣
开武三年冬十月十五,燕京政事堂檐角凝霜,晨钟未响,政学学员的联名奏疏已在丹墀前堆成尺余高的雪岭。苏廉攥着最前排的朱批奏疏,青布襕衫袖口被指尖揉出细密褶皱,降臣不可掌中枢 七个朱砂大字,在晨光下刺得人眼疼 —— 那是三百余名寒门学子挑灯夜战,以红笔圈点出的铮铮谏言。
赵普乃贰臣贼子! 周默拍案而起,震得案头《政学章程》簌簌作响,墨迹飞溅在泛黄的书页间,当年他助赵匡胤黄袍加身,襄助赵光义斧声烛影,满手沾染后周忠臣的热血!陛下若授其左参政之职,岂不是引狼入室?他日他振臂一呼,谁能制住这反骨之臣?
殿内老臣们交头接耳,银丝白须间浮动着不安。窦仪抚须长叹:政学所言不虚。赵普虽有宰辅之才,终究是三姓降臣,骤然委以枢要,恐寒了从龙旧臣之心,更让天下士人诟病陛下
重贰臣而轻忠良
吕余庆连连点头:依下官之见,不妨先将其安置于参政司属官之位,观察数月再做定夺。
忽闻内侍尖声唱喏:陛下驾到 ——! 柴熙诲玄色常服上金线暗绣的蟠龙纹若隐若现,身后赵普神色如常,负手而立。帝王目光扫过堆积如山的奏疏,指尖随意抚过 降臣无德 恐乱朝纲
等刺目字句,唇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弧度。
诸君反对赵普,不过两点缘由。 柴熙诲将奏疏掷回案上,声音透过传声筒响彻大殿,其一,嫌他是降臣;其二,惧他谋反。朕且问你们 —— 政学所授
治世之道 ,究竟是看出身门第,还是看经世之才?是教你们墨守成规,还是心怀天下?
苏廉越众而出,袍裾扫过青砖:陛下明鉴!臣等并非迂腐之辈,只是赵普助纣为虐,实难取信于燕朝。政学学员多出身寒门,自幼诵读
忠臣不事二主 ,若见降臣窃据高位,难免寒心。
忠臣不事二主? 柴熙诲目光如电,朕倒要问你,当年周世宗驾崩,赵氏篡周,若你生在那时,是随赵匡胤改朝换代,还是为后周尽节? 此言如重锤击顶,苏廉僵立当场,殿内鸦雀无声 —— 在政权更迭如走马灯的五代乱世,所谓
之道,早被铁蹄踏得支离破碎。
柴熙诲走到赵普身侧,手掌重重落在他肩头:赵普推行
强干弱枝 ,收藩镇兵权,为的是
止战乱、安黎民 ,这与朕的志向别无二致。当年他壮志未酬,是因赵氏兄弟猜忌嗜杀;今日朕给他舞台,何错之有? 说着举起案上《藩镇收权策》,密密麻麻的批注间,州县分权 赋税直达中枢 等方略跃然纸上, 诸位看看,这字字句句,不比空谈
文治
更能护佑苍生?朕用他,是为天下万民,而非一己之私!
二、赵普争气:夜熬新规赢认可
朝议散后,赵普回到临时居所,将自己锁进书房。十盏油灯次第亮起,映得满屋通明,《旧五代史?职官志》《宋会要辑稿?选举门》等典籍摊满书案,笔尖在宣纸上疾走如飞 —— 他要用实绩堵住悠悠众口。
三日三夜,赵普不眠不休。白昼走访政学书院、六部衙门,与官吏们探讨科举弊端、考绩漏洞;深夜则挑灯伏案,油灯熬干便添油,砚台磨尽又注水,熬得双眼布满血丝,却始终笔耕不辍。
三日后,两卷沉甸甸的方案呈至御前。《新定科举法》彻底打破门第桎梏,明文规定 凡年满十六、身家清白者,无论出身族裔,皆可应试,新设 实务策论 考察民生吏治,更创 糊名誊录 之法,杜绝徇私舞弊;《文官考成法》确立 三年一考,以绩定升 的铁律:地方官考核 民生、赋税、治安,中枢官考察 效率、廉洁、建言,百姓可实名举报官员,由参政司彻查,诬告者反坐其罪。
柴熙诲展卷细读,击节赞叹:这两卷策论,既承
强干弱枝
之初心,又补文治教化之短板,远超朕之所望! 当即召集重臣与学子代表共议。
若考生只通实务,不通经典,文治根基何在? 苏廉质疑。赵普从容应答:儒家经典教
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