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四年十月二十五日。沧州城外,距曹彬大营四十里。
一
李继隆策马来到队伍前方,看着前面的地形,眉头皱起。
按照圣旨,他们应该直接迂回沧州,袭曹彬大营。可柴熙诲却在半路上改了方向,往西北走,绕了一大圈。
殿下。李继隆勒马来到柴熙诲身边,再往前,就偏离大营了。
柴熙诲看了看四周的地形,没说话。
这里是一片丘陵地带,两侧是低矮的山坡,中间是一条宽约三十丈的谷道。谷道笔直,地势平坦,正适合大军通行。
就在这里。柴熙诲说。
李继隆一愣:在这里?
柴熙诲翻身下马,走到谷道口,蹲下身子,抓起一把泥土,捏了捏,曹彬袭粮道,往返必经此地。他如今得手,必然急着回营。咱们在这里等他。
李继隆皱眉:可是殿下,圣旨上说的是袭大营……
我知道圣旨怎么说的。柴熙诲站起来,拍拍手上的土,可圣旨是义父拟的,义父只看到曹彬大营空虚,却没想到曹彬本人还在外面。
他指着谷道:曹彬袭粮道,带的是精锐。这些人虽然饿了几天,但毕竟是禁军主力,战力不弱。如果他们回到大营,与留守兵力汇合,反而不好打。倒不如在他们回营路上伏击,趁其疲惫,一举歼灭。
李继隆沉思片刻:可是殿下,万一曹彬不走这条路呢?
他一定走这条路。柴熙诲笃定地说,我研究过地图。从李重进粮道回沧州大营,有三条路。一条太远,绕路要多走两个时辰;一条路窄,大军难行。只有这条路,又近又宽,最适合行军。曹彬急着回营,必走此路。
李继隆看着柴熙诲,半晌才说:殿下,若是判断失误……
失误了,我担着。柴熙诲打断他,但我不会失误。传令下去,大军在山谷两侧埋伏。魏铁山的火器营布置在谷口,突火弩、连发火弩全部架好。等曹彬进入谷道,放箭后立刻用轰天雷轰击。
李继隆转身去传令。
柴熙诲站在谷道口,望着远处的天空。太阳偏西,照得山坡一片金黄。
他忽然笑了笑,自言自语:义父,您教我兵法,教我地利人和。可您忘了,兵法上还有一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二
十月二十六日,金陵,政事堂。
楚泽快步走进来,手里拿着一份密报。
殿下,青龙山那边传来消息。
陈琅抬起头:熙诲到哪里了?
他……他没去沧州大营。楚泽犹豫了一下,他在曹彬回营的路上设伏。
陈琅愣了一下,接过密报,细细看了一遍。
密报上写得很详细:柴熙诲率军到沧州附近后,并未按圣旨袭击大营,而是改道往西北,选在曹彬回营必经的山谷设伏。
陈琅看完,放下密报,沉默了一会儿。
殿下?楚泽小心地问。
这孩子……陈琅叹了口气,还是改不了。
他站起来,走到窗前,望着外面的天色:我让他袭大营,他偏要打主力。我让他迂回,他偏要正面伏击。
那怎么办?楚泽问,要不要派人去纠正?
来不及了。陈琅摇摇头,从金陵到沧州,快马也要三天。等咱们的人到了,曹彬早就进谷了。
他转过身来:而且……也不必纠正了。
殿下的意思是……
熙诲虽然没按我的意思来,但他的判断不无道理。陈琅缓缓说道,曹彬袭粮道,带的是精锐。若能在回营路上伏击,确实比袭大营更有效。这孩子,有军事天赋。
楚泽松了口气。
不过……陈琅顿了顿,还是要保险一些。传令杨延玉,让他率水师溯河北上,在曹彬退路上设卡。若曹彬想从水路逃,截住他。
楚泽转身要走,陈琅又叫住他:还有,给李重进传信。告诉他,荣王已在曹彬回营路上设伏,让他正面佯攻,牵制曹彬注意力,但不要强攻。等曹彬回营时,封锁营门,不让曹彬部退回大营。
明白了。
楚泽拿着命令出去。
陈琅一个人站在窗前,望着远方。
熙诲啊……他低声自语,你有天赋,有胆识,就是太不听话了。希望这次,你的判断是对的。
三
同一日,商丘行馆。
赵普正在批阅文书,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