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四年十月十九日。金陵,紫宸殿。
一
早朝散后,陈琅留了下来。
柴宗训挥退左右,殿内只剩他们两人。
义父,曹彬袭粮道一事,你怎么看?柴宗训问。
陈琅走到殿中的舆图前,指着沧州的位置:陛下请看,曹彬大营在此。他昨夜率五千人袭李重进粮道,往返四十余里,大营必然空虚。
柴宗训走过来,盯着舆图:义父的意思是……
曹彬主力在外,大营防守薄弱。陈琅的手指在舆图上移动,若从西侧迂回,直插其后,可断其退路。曹彬军中无粮,士气低落,不战自溃。
可李重进那边……
李大帅正面牵制,荣王从后方突袭。陈琅说,两面夹击,曹彬插翅难飞。
柴宗训沉思片刻:义父的意思是,让熙诲出兵?
正是。陈琅转过身来,荣王手中甲字军三万,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此时正是用兵之机。若能一战定局,河北可定。
柴宗训点点头:那就依义父所言。传旨,令荣王率甲字军北上,袭曹彬大营。
臣遵旨。
陈琅退出殿外,回到政事堂。
楚泽已经在那里等着。
拟旨。陈琅说。
楚泽铺开黄绢,研好墨。
陈琅口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赵宋内乱,河北可图。曹彬袭粮,大营空虚,正是用兵之机。着荣王柴熙诲率甲字军三万,即刻北上,迂回沧州,袭曹彬大营。若能断其退路,河北可定。钦此。
楚泽写完,吹干墨迹,递给陈琅过目。
陈琅看了一遍,点点头:送中书省盖印,然后快马送往青龙山。
楚泽拿着圣旨出去。
陈琅坐在案前,看着窗外的天色。已近午时,阳光透过窗棂,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
他想起昨日写给柴熙诲的那封密信。如今圣旨又下,双管齐下,柴熙诲该明白他的意思了。
只是不知道,那孩子会如何反应。
二
十月二十一日,青龙山。
柴熙诲正在校场上看士兵操练火器。
突火弩架在木架上,士兵装填火药,瞄准靶子,扣动机括。一声闷响,火箭飞出,命中百步外的草靶,草靶燃起火焰。
准头不错。柴熙诲点点头,转向旁边的魏铁山,这批突火弩能带多少?
魏铁山是甲字军的火器统领,三十出头,满脸络腮胡子。他掰着手指算:突火弩八十架,连发火弩五十架,铁砂弹三千发,轰天雷五百枚。再多,辎重队就跟不上了。
够了。柴熙诲说,这次北上,咱们要让赵宋知道,大周火器的厉害。
魏铁山咧嘴一笑:殿下放心,末将保证让他们见识见识。
正说着,传令兵跑过来:殿下,金陵来人了!
柴熙诲一愣:什么人?
中书省的,说是送圣旨来的。
柴熙诲和魏铁山对视一眼,快步往中军帐走去。
帐外已经摆好了香案。传旨的内侍站在一旁,手里捧着黄绢圣旨。
柴熙诲整理了一下衣袍,跪在香案前。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内侍宣读完毕,将圣旨递给柴熙诲。
柴熙诲接过圣旨,站起来,看了一眼内容。
着荣王柴熙诲率甲字军三万,即刻北上,迂回沧州,袭曹彬大营……
他看完,收起圣旨,对内侍说:圣旨收到,烦请公公回京复命。
荣王客气了。内侍行了个礼,那咱家就先告退了。
等内侍走后,柴熙诲招手叫来李继隆和魏铁山,三人进了中军帐。
柴熙诲把圣旨放在桌上,没说话。
李继隆看了看他的脸色,小心地问:殿下,这圣旨……
是义父拟的。柴熙诲淡淡地说。
李继隆一愣:殿下怎么知道?
这口气,这笔法,还有这用词。柴熙诲指着圣旨,都是义父的风格。陛下虽然下旨,但内容肯定是义父拟的。
魏铁山挠挠头:那……这不挺好吗?齐王让咱们出兵,咱们正好想打仗。
柴熙诲冷笑,义父这是在干什么?他用经济战把赵宋搞得内乱,本以为不战而胜。结果曹彬还能袭粮道,说明赵宋还没垮。现在他坐不住了,只能让咱们去收拾烂摊子。
李继隆沉默了。
柴熙诲站起来,在帐中走了几步:义父终于承认他的计失败了,还是得靠咱们!靠真刀真枪,靠战场厮杀,而不是什么经济战、什么旧钞换新钞!
他说得激动,声音都高了几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