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大周皇商 > 第374章 宫闱议事论仁武,袖底蓝图藏锐锋

第374章 宫闱议事论仁武,袖底蓝图藏锐锋(1 / 2)

一、紫宸殿聚首:幼帝垂询论治国,义子承召议江山

崇德元年六月下旬,紫宸殿的晨光透过雕花窗棂,在金砖地面投下细碎的光影。案上摊开的大周舆图还沾着寿州的泥痕,边角被反复摩挲得发毛,那是陈琅昨日与枢密院大臣商议防务时留下的痕迹。

“齐王到 —— 荣王殿下、陈小公爷到 ——” 内侍的唱喏声打破殿内宁静,陈琅身着紫色齐王朝服,一手牵着柴熙诲,一手携着陈恪,缓步走入殿中。十岁的柴宗训早已端坐御座,明黄龙袍衬得他身形单薄,却仍努力挺直脊背,学着先帝的模样,抬手示意:“义父免礼,熙诲、恪儿也快坐。”

待众人落座,宫人奉上热茶,柴宗训便看向柴熙诲,声音温和却带着帝王的沉稳:“前日国子监之事,周夫子已禀明太后。熙诲,你说圣贤书挡不住刀兵,可先帝临终前曾对我说,‘治国先治民,治民先治心’,靠杀戮虽能一时退敌,却守不住天下百姓的心啊。”

他说着,伸手从案上取过一卷泛黄的《周世宗实录》,指尖划过 “均田薄赋,与民休息” 的字句:“你看,先帝当年取南唐、征契丹,每占一城必免赋税,百姓才会争相归附。若只靠火器威慑,百姓恐会惧而不敬,这样的江山,如何能长久?”

柴熙诲垂首盯着鞋面,青色荣王锦袍的下摆轻轻晃动。他想起何家村百姓的惨状,想起寿州城头的血火,喉结动了动,却没敢反驳 —— 眼前的少年是大周天子,亦是他的亲弟弟,这番话句句引自先帝遗训,他无从辩驳。

陈恪坐在一旁,小手紧紧攥着茶杯,眼角偷偷瞟向柴熙诲。他记得昨日哥哥还在王府书房,对着一张画满线条的纸喃喃自语,此刻却沉默不语,不知在想些什么。

二、义父亲诲:文武相济方为道,偏废一端终成祸

见柴熙诲不语,陈琅放下茶盏,接过话头:“陛下所言极是。熙诲,义父并非不许你学兵法、研火器。” 他起身走到舆图前,指着寿州的位置,“你在寿州改良神火飞鸦,助大军退敌,这是大功;可若因此认定‘唯有刀兵能安天下’,便是走入了歧途。”

他抬手在舆图上划了一道弧线,从秦凤路到古北口:“西线张永德守渭水,不仅靠强弩,更靠安抚流民、编练乡勇,才让回鹘不敢再犯;北线杨业守古北口,战后开仓放粮,契丹牧民竟有偷偷来降的 —— 这便是‘文治’的力量。”

陈琅蹲下身,与柴熙诲平视,目光恳切:“你若真心想护佑大周,便随我学兵法布阵,也随周夫子读圣贤书;既知火器之利,也要懂仁政之重。文武相济,方能成大事。若只偏信武力,他日恐会重蹈秦始皇‘苛政猛于虎’的覆辙,这不是义父想看到的,更不是先帝想看到的。”

柴熙诲终于抬头,眼中闪过一丝动摇。他望着陈琅眼中的期许,又想起何家村孩童的铜铃,手指无意识地掐进掌心:“义父教诲,孩儿记下了。往后…… 孩儿会兼顾兵法与经义,不再偏执。”

“这便好。” 陈琅欣慰点头,转头对柴宗训笑道,“陛下仁厚,熙诲聪慧,假以时日,大周定会重现盛世。” 柴宗训亦露出笑容,拿起案上的蜜饯,分给柴熙诲与陈恪:“这是苏州新贡的杨梅蜜饯,你们尝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