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大周皇商 > 第372章 惨胜如败守空城,南北默契入僵持

第372章 惨胜如败守空城,南北默契入僵持(2 / 2)

都坐下吧。 符太后招呼二人,宫人奉上茶点,今夜召你们来,一来想听清漪详述寿州战况,二来与齐王商议军国大事。

符清漪便将寿州之战从头至尾细细道来,从赵军进犯,到火器御敌,再到最终惨胜,每一处细节都未遗漏。符太后听得专注,不时点头,眉间尽是忧虑。

赵匡胤虽退,但根基未损。 待符清漪说完,符太后转向陈琅,齐王以为,这相持之局能维持多久?

陈琅沉吟片刻:依臣之见,至少三年。赵军此次损失惨重,短期内无力再战。我军虽守住寿州,却也元气大伤,需时间休养生息。

符太后颔首:那这三年,该如何筹备?

陈琅起身取出舆图铺展桌上:太后请看,赵匡胤退守汴京后,定会加固周边州县。我军若要北伐,必先拿下这几处要地。

他手指在舆图上划过,指点各处要害。三人围图而议,从军事部署谈到粮草筹备,从将领培养说到火器改良,不知不觉便已夜深。

符清漪困意袭来,靠在椅上小憩。符太后见状,轻声对陈琅道:让清漪去偏殿歇息,你我再议。

陈琅点头,轻轻唤醒符清漪。待她被宫人扶入偏殿,殿内只剩二人。烛火摇曳,光影在脸上跳动。符太后忽放下舆图,望向陈琅,声音疲惫:陈琅,你说,哀家这些年所作所为,可曾有误?

陈琅一怔:太后何出此言?

符太后苦笑:外面传言,说哀家过度倚重齐王,致使你权倾朝野。更有人言,你迟早会如太祖高皇帝一般...... 她未说完,眼中满是探询与期待。

陈琅郑重道:太后明鉴,臣对大周忠心不二。那些流言,皆是小人挑拨,太后万勿轻信。

符太后凝视他良久,方点头:哀家明白。只是有时也会想,若当年先帝未托孤,若哀家不是太后,只是寻常女子...... 话至此处,她忽觉失言,气氛顿时尴尬。

陈琅不知如何回应,只得低声道:时辰不早,臣告退。

且慢。 符太后唤住他,从袖中取出一块玉佩,此乃先帝遗物,本应传予宗训。但哀家思虑再三,暂交予你保管。他日若有不测,你便持此玉佩,代哀家辅佐宗训。

陈琅心中震动:太后,这......

无需多言。 符太后将玉佩塞入他手中,指尖在其掌心稍作停留,你是清漪夫君,亦是哀家最信赖之人。交予你,哀家安心。

言罢,泪光再次盈满眼眶。陈琅握着尚带余温的玉佩,心中百感交集。

恰在此时,偏殿门开,符清漪揉着眼睛走出:姐姐,夫君,议完了吗?

二人慌忙分开,符太后敛去情绪,笑道:快了。清漪,你陪哀家说说话,让齐王先回府歇息。

陈琅行礼告退,出坤宁宫时回首望去:烛火映照下,符太后与符清漪姐妹并肩而坐,一个母仪天下,一个贵为王妃,她们的命运,皆与他紧紧相连。

而坤宁宫外暗处,柴熙诲立于树后,透过窗棂缝隙凝视殿内。虽看不清细节,却见三人身影交错 —— 太后将一物交予义父,二人双手相触;义父离去后,太后仍久久凝望门口......

他在此伫立整整一个时辰,直至双腿麻木,心也如坠冰窟。这一夜,猜忌的种子在他心中彻底生根发芽。

五、民间风语:陈半帝名震四方,残箭夜磨杀心起

时光流转,金陵城内关于陈琅的传说愈演愈烈。百姓们传言,齐王手握军政大权,幼帝尊其为义父,太后亦对他倚重有加,戏称其为 陈半帝,这称呼在街巷间悄然流传。

茶馆说书人绘声绘色讲述寿州之战:齐王手持轰天雷,一声巨响,赵军十万闻风丧胆;神火飞鸦掠过天际,连契丹狼旗都化为灰烬!

亦有老者摇头叹息:权势过盛终非好事,当年太祖皇帝身为辅政大臣,后来不也...... 话未说完,便被旁人打断 —— 众人皆知,如今的大周,没了陈琅,恐难维系。

更有好事之徒,开始编排齐王与太后的流言蜚语。茶馆角落,有人压低声音:听说齐王常留宿坤宁宫,说是商议国事,谁知道真假?

休得胡言!齐王乃幼帝义父,齐王妃又是太后亲妹,岂会有龌龊之事?

正因这层关系才说不清!姐夫与大姨子,孤男寡女......

住口!齐王是忠臣!

这些议论传入柴熙诲耳中,字字如刀。他忆起坤宁宫那夜所见,想起太后赠玉佩时的眼神,民间流言与心中疑虑相互交织,猜忌的火焰越燃越旺。

某个深夜,荣王府书房烛火摇曳。柴熙诲取出一支残破的箭 —— 那是从寿州赵军尸体上拔下的,箭杆上暗红血迹犹存。他执磨石细细打磨箭尖,眼中褪去白日的乖巧,只剩冷冽寒光。

义父说,要研习兵法、苦练武艺。 他喃喃自语,指尖抚过锋利的箭头,可这些,真的够吗?

他想起寿州城头陈琅受百官朝拜的模样,想起金陵城里 陈半帝 的传言,想起坤宁宫外的暧昧场景,想起弟弟唤

时的模样......

众人皆道你忠心耿耿。 他冷笑,箭尖在烛火下泛着森然光芒,可太祖皇爷爷当年,何尝不是如此?义父、权臣、辅政大臣...... 最终还不是澶州兵变,黄袍加身!

民间流言与太后的眼神在他脑海中不断闪现 —— 那眼神,不似君臣,倒像女子对心上人流露的情意。而义父那夜欲为太后拭泪的举动......

不会的,不会的。 柴熙诲摇头,义父有义母,太后是义母姐姐,他们不会...... 可为何,为何我总觉得哪里不对?

他想不明白,却无法压制心中疑虑。一个念头在心底逐渐成型:无论义父与太后是否有私情,有一点毋庸置疑 —— 义父权势滔天,已然威胁到柴氏江山。

他将磨好的箭藏于枕下,取出《孙子兵法》翻至 兵者,诡道也 一页,指尖反复摩挲字句。

义父教我用兵,是为守护江山。 他低声道,而我学兵法,是为...... 防备于你。

合上书卷,吹灭烛火。月光透过窗棂洒入,照亮少年单薄身影,也照亮枕下那支锋利的箭 —— 寒光闪烁,似在预示着未来的风云变幻。

尾声:三方暗流

金陵城的夜幕如墨,将喧嚣尽数吞噬,寂静中似有暗流涌动。

坤宁宫内,烛火摇曳,符太后独倚妆台。铜镜映出她的容颜,三十五岁的韶华,虽经脂粉修饰,却难掩眼角细纹如蛛丝轻织,鬓间白发若霜雪悄染。往昔风华,在岁月与朝堂的重压下,渐渐褪色。

忆起今夜与陈琅共商国事,先帝玉佩传递时,那瞬间的温热从他掌心蔓延,仿佛带着岁月的温度。她望着镜中人,唇角勾起一抹自嘲的弧度,喃喃低语:“清漪,你嫁得良人。” 话音未落,一声叹息,似承载着千言万语,消散在寂静的殿内。

她深知,自己对陈琅的信赖,早已逾越君臣本分。这份情愫,若被别有用心者察觉利用,必将成为大周的隐忧。可深宫之中,孤影相伴,唯有陈琅能懂她独撑朝局的艰辛,能容她倾诉满心的孤寂与愁绪。

“若我不是这垂帘听政的太后,若你不是清漪的夫君……” 她对着镜中虚幻的倒影苦笑,“可惜,这世间从无如果。” 言罢,抬手轻挥,烛火应声而灭,殿内陷入一片黑暗,唯有她的心事,在夜色中悄然滋长。

齐王府内,陈琅独坐书房,案头的先帝玉佩泛着温润的光泽。窗外月色如水,洒落满地银辉,却难平他心中的波澜。符清漪已入梦乡,而他手中紧握着玉佩,思绪万千。

太后的眼神,如深潭般令人捉摸不透;她的话语,似有千钧之重。他心中明了,这份超越君臣的情谊,于两人而言,既是慰藉,亦是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