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墨卷春秋 (二)
慧灵穿着浅灰色的汉服,袖口绣着道家的符文,她用手指在屏幕上轻轻滑动,模型立刻跟着旋转,鼎身上的纹路被放大了十倍,每个笔画的凹槽都清晰可见。
“第一批龙宫文物的三维模型做好了,你们看这个青铜鼎。” 慧灵指着屏幕上鼎的内壁,那里刻着密密麻麻的水族星图,每颗星都用蓝色的点标了出来;
“这些星的位置,和道家的二十八星宿能完美对应。比如这颗‘鱼眼星’,对应的就是道家的‘虚宿’;旁边这颗‘珊瑚星’,对应着‘危宿’。这说明三族在天文学上早就有深度交流了,不是简单的借鉴,而是真正的融合。”
古今教授扶了扶眼镜,打开随身的笔记本电脑,调出一个文件夹:
“我把 1943 年的实验记录整理成《白鳞议会档案》了,里面有我父亲当年的手稿、日军想盗走三族碑的照片,还有这些年白鳞议会破坏考古现场的证据。”
电脑屏幕上,档案的封面是深灰色的,“警示教材” 四个黑体字格外醒目,古教授接着道:
“我打算把这个作为研究院的入门教材,提醒每个来这里的人:仇恨只会带来毁灭,只有共生才能让文明长久。”
“这个主意好。” 张魁的声音从门口传来,他手里拿着份米白色的请柬,走到案前时,能看到他手臂上的鳞片痕迹已经淡成了浅粉色 —— 那是上次和白鳞议会交手时留下的伤,现在成了他守护文明的印记。
请柬的烫金标题 “国际水下考古大会” 格外醒目,旁边印着三族碑的图案,与大会的会徽(一个潜水镜和考古铲的结合)放在一起,竟格外和谐。
“国际水下考古大会发来的邀请,想请我们做主题报告。” 张魁把请柬递给虞明,笑容里满是释然,“大会主席说,想让我们讲讲龙宫发现对‘文明共生理论’的启示,还特意设了个专场,让世界各地的考古学家都听听三族的故事。”
海蓝蓝凑过来看请柬,眼睛亮了:
“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带些本源珍珠的碎屑去?让他们看看龙宫的瑰宝!”
张魁点头:“我已经跟组委会沟通过了,打算带几件文物的三维模型、孩子们画的龙宫插画,还有这本考古报告。不光要讲专家的研究,还要让他们知道,普通人也在关注这份文明。”
虞明接过请柬,指尖抚过三族碑的图案,突然想起案头的空白稿纸。他转身走到案前,稿纸是特意选的竹纹宣纸,纸边带着淡淡的自然纹理,标题《从龙宫到校园:多元文明共生的实践路径》是用徽墨写的,墨色浓而不滞,透着松烟香。他握着毛笔,笔尖悬在纸上,思绪飘回了第一次潜入龙宫的那天 —— 当时他站在三族碑前,看着碑上流转的文字,突然明白考古不是挖开过去,而是为未来找方向。
“考古学的意义不在于挖掘过去,而在于为未来提供坐标。” 他写下这句话,墨汁落在纸上,晕开的形状竟像颗小小的珍珠,与海蓝蓝笔记本里的本源珍珠碎格外相似。他愣了一下,随即笑了 —— 这大概就是文明的呼应吧。
“虞明,你看窗外!” 海蓝蓝突然指着窗外,声音里满是惊喜。虞明抬头,只见香樟树下,赵强正带着一群小学生往 “龙宫体验馆” 走。
孩子们穿着蓝色的小背心,上面印着 “小小考古家” 的白色字样,手里拿着迷你考古铲和毛刷,蹦蹦跳跳地跟着赵强,偶尔还会停下脚步,指着体验馆的玻璃幕墙小声讨论。
“那是附近小学的学生,今天来体验馆做实践活动。” 海蓝蓝坐回藤椅上,晃着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