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姑说,水族的孩子们下周也会来,我们设计了好几个互动游戏。人类孩子学水族文的时候,水族孩子会教他们用贝壳拼字;考古发掘环节,他们要一起合作,从模拟的湖底泥沙里挖出‘文物’—— 其实是我们用树脂做的小模型,有青铜镜缩小版,还有三族碑碎片;”
海蓝蓝接着说:“最受欢迎的是‘共同修复文物’,上次测试的时候,有个人类小男孩和水族小女孩一起拼好了一个破碎的青铜鼎模型,最后还交换了礼物:小男孩送了张画着龙宫的明信片,小女孩送了串自己串的贝壳手链。”
王影儿突然想起什么,转身从樟木柜里抱出那只青铜鼎 —— 鼎里的金色粉末已经积了半满,在阳光下像撒了一层碎金。“这是每个参观者留下的心愿粉末。”
她轻轻摇晃鼎身,粉末发出 “沙沙” 的响声,“每个人来的时候,都会写下自己的心愿,然后把混着金粉的心愿纸烧掉,粉末就收集在这里。等攒满了,我们会把它铸成一个小小的纪念碑,埋在龙宫入口处,刻上‘2023 年’,作为这个时代的印记。”
她指着鼎里的一小撮浅色粉末,“你们看,这里面还有上次那两个孩子的心愿呢:小男孩写的是‘希望和水族朋友一起看真正的龙宫’,小女孩写的是‘希望鄱阳湖的水永远清澈’。”
暮色渐浓时,研究院的窗户次第亮起暖黄色的灯。灯光透过玻璃,把书架上的书籍、屏幕上的三维模型、案头的拓片都染得温柔。
虞明把写好的序言念给大家听,他的声音很稳,念到 “文明不是孤立的岛屿,而是相连的大陆” 时,海蓝蓝突然轻声补充:
“我们水族有句谚语:‘一滴水只有放进湖里才不会干涸’,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王影儿立刻翻出案头的《鳞渊志》,指尖划过书页:“里面也有类似的话 ——‘万物共生,方得长久’,可以加进序言里,让道理更有依据。”
陈宇则拿着摄像机,对着众人说:“我觉得可以做个短视频系列,叫《龙宫日记》,记录我们整理文物、和孩子们互动的日常,这样更接地气,能吸引更多人关注。”
慧灵点头,手里转着佛尘:“我觉得可以加个‘专家小课堂’,每次讲一个小知识点,比如水族文怎么写、三族碑上的符文是什么意思,用动画的形式呈现,孩子们肯定喜欢。”
古今教授和张魁坐在角落的沙发上,看着年轻人们热烈讨论的样子,古今教授喝了口热茶,轻声说:
“当年我父亲没能完成的事,现在这些年轻人做到了。” 张魁看着手臂上淡去的鳞片痕迹,笑了:
“之前总觉得守护文明是件沉重的事,现在才发现,和大家一起做,其实很温暖。”
当虞明写下序言的最后一个字,放下毛笔时,案头的三族碑拓片突然泛起淡淡的金光。金光顺着碑刻的纹路慢慢蔓延,最后透过窗户,与窗外的月光连成一线,温柔地笼罩着整个档案馆。
虞明看着这一幕,心里格外平静 —— 他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 “纸上春秋” 的新一页。
就像龙宫的夜明珠永远照亮正殿,研究院的灯光也会一直亮着;就像拓片上的 “共生” 二字永远鲜活,文明的火种也会在代代相传中,始终保持温暖与明亮。海蓝蓝拿起笔记本,本源珍珠的碎屑在灯光下闪着光,她笑着说:
“明天,又能和孩子们一起探索龙宫了。” 虞明点头,看向窗外的香樟树,枝叶在月光下轻轻摇晃,像在回应这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