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溟渊水劫 > 第37章 第三十七回第五章 校园新生

第37章 第三十七回第五章 校园新生(1 / 2)

第五节:校园新生

—— 多元文明的庆典

快看,我们上新闻了!陈宇的声音撞碎了清晨的宁静,他举着平板电脑狂奔过来,运动鞋在 dew 湿的草坪上踩出一串浅痕。

屏幕上新华社的标题在阳光下有些刺眼——《千年秘火照古今:江南大学见证人水文明和解》,配图里血月之夜的报告厅被金色光柱劈开,虞明能清晰地认出照片角落里海蓝蓝发光的鱼尾,还有自己举着青铜鼎碎片的手。

血月过后的第一个清晨,江南大学的空气里浮动着奇异的交融气息。金桂的甜香漫过爬满常春藤的红砖教学楼,与来自不远处鄱阳湖的湿润水汽缠绕在一起,仿佛整个校园都成了两个世界交汇的渡口。

虞明站在水生生物考古系新落成的展板前,指尖无意识地划过冰凉的玻璃面,映出身后香樟树梢漏下的碎金般的阳光。

工人师傅正踮脚拧紧最后一颗螺丝,人水共生研究中心的金色招牌在晨光里折射出流动的光泽,像把碎掉的阳光重新拼在了一起。他忽然想起三个月前第一次见到海蓝蓝时,她总把自己裹在宽大的校服里,耳后的鳞片要藏进厚厚的围巾里才肯出门。

而此刻,穿着白衬衫的女孩就站在不远处的银杏树下,晨光顺着她微卷的发梢滑到耳后,那片珍珠色的鳞片正随着呼吸轻轻颤动,像栖着一只透明的蝴蝶。

还有这个!陈宇手指飞快地滑动屏幕,省考古研究所的红头文件跃入眼帘,电子签章在阳光下泛着蓝光,他们想跟我们合作开发鄱阳湖水下古村的研学项目,说要建第一个人类与水族联合考古基地!

陈宇扛着摄像机跟在后面,镜头盖还没来得及打开,他用胳膊肘顶了顶虞明的腰:

看见那边挂横幅的没?今天的直播标题我都想好了——当考古铲遇上鱼尾裙,保准能上热搜。

摄像机忽然转了个方向,对准了正在系横幅绳的几个学生,红底黄字的横幅在风里舒展:第一届鄱阳湖多元文明庆典,落款的三个公章并排盖着,考古系的青铜器纹样、水族文化研究会的波浪纹、佛道文化社的莲花纹,边缘处的墨迹晕在一起,像三种颜色的水融成了一汪。

古今教授刚发消息说,他要公开白鳞议会的初代印章。陈宇忽然压低声音,镜头悄悄扫过香樟树下的一群老人,张主任把1943年的实验记录本带来了,说是用日军遗留的军用水壶藏着才没被销毁。

虞明顺着镜头望去,看见张魁站在展板另一侧,他穿着件半旧的中山装,领口特意敞开着,露出颈侧淡青色的鳞片痕迹,像片褪色的胎记。

海蓝蓝的目光越过喧闹的人群,落在远处的香樟林里。海明珠正踩着板凳挂灯笼,她身边的几个水族老人穿着深蓝色的对襟褂子,袖口绣着银色的鱼鳞纹。

那些灯笼很特别,鱼首观音像的旁边添了个新身影——举着探铲的考古学家,铲子尖上还挂着半片贝壳。

姑姑说,庆典结束后,她们会打开水下圣地的结界。海蓝蓝的指尖轻轻点在展板的鄱阳湖地图上,新增的航线用金线标出,像条发光的脐带连接着人类码头与水族聚居地,母亲当年总说,陆地的风里有书的味道,可惜她直到去世都没敢上岸闻闻。

王影儿抱着本厚重的书走来时,封面上的全息星图忽然亮了,虞明和海蓝蓝的剪影在星光里若隐若现。

出版社说要加印五万册。她翻开内页,泛黄的纸页间夹着张老照片,年轻的古今教授站在日军实验室前,手里攥着份标着的文。

最有意思的是这个——她指着篇文章的标题,《从仇恨到理解:考古学教会我的事》,旁边配着虞明在考古工地的照片,他正蹲在泥里,小心翼翼地托着块人鱼骸骨,编辑说好多读者写信来,说这篇让他们想起自己隐藏的秘密。

虞明的目光落在书末的插画上,陈宇创作的《共生》里,人鱼与人类并肩站在探方边,渔网和探铲在泥土里交叉成十字,脚下的双鱼玉佩浮在半空,光芒化作道彩虹桥,桥两边站满了模糊的人影。

其实这不是我写的。他忽然笑了,想起那些在考古帐篷里熬夜改稿的夜晚,海蓝蓝总用鱼尾卷着台灯,给他读水族古籍里的记载,是所有在血月之夜站出来的人一起写的。

庆典开始时,操场的草坪被踩出细密的脚印。古今教授拄着拐杖走上讲台,他的白衬衫口袋里露出半截青铜印章,白鳞议会的族徽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1943年的秋天,跟今天一样飘着桂花香。他的声音透过音响传遍校园,大屏幕上开始播放泛黄的实验记录,日军军官的签名旁画着扭曲的人鱼,他们杀了水族的使者,却伪造出水族食人的证据,我当时害怕被牵连,选择了沉默。

台下忽然响起啜泣声,几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正抹着眼泪,他们胸口的水族徽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