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织机(2 / 2)

苏鸣并未大张旗鼓,只派了心腹管家引着宓瑶从侧门进入,径直穿过喧闹的主工区,来到后院一处确实颇为僻静的小院。

院中已打扫干净,堆放着一些等待处理的旧织机和零件。

五名看起来年纪在四十岁到六十岁之间的工匠已垂手等候在此,皆是神色沉稳、目光精亮的老手。

“宓姑娘,这几位便是坊内最好的木匠、铁匠和机修师傅,姓王、李、赵、孙、周。东家吩咐了,试制期间,一切听凭姑娘差遣。”

管家恭敬说道,又转向几位工匠,“这位便是东家请来的宓师傅,你等务必尽心配合,所见所闻,不得外传,否则家法处置!”

几位工匠显然早已得了严令,虽见宓瑶如此年轻且是女子,眼中难免惊异,却都恭敬行礼:“谨遵东家吩咐,听凭宓师傅差遣。”

宓瑶还礼,没有多余的寒暄,直接让阿元将带来的核心部件图纸在院内一张大木桌上铺开。

“诸位老师傅,客气话我不多说了。今日起,我等需齐心合力,将纸上之物,变为眼前之实。”

她的目光扫过五位老师傅,语气清晰而沉稳,“我知诸位心中必有疑虑,无妨。技艺高低,不在年岁,不在男女,只在能否成事。此机若成,于锦云坊,于诸位手艺,皆是大功一件。期间若有任何不明之处,或觉得图纸有误难以实现之处,随时可提,我等共同参详改进。”

她这番开门见山、既尊重又自信的态度,让几位老师傅面色稍霁,少了几分轻视,多了几分好奇与郑重。

试制工作,就此展开。

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图纸上的理念虽好,但落实到具体尺寸、材质选择、零件磨合上,问题层出不穷。

老师傅们经验丰富,却也习惯于传统做法,对宓瑶图纸上许多反常规的设计提出质疑。

宓瑶并不固执己见。

她耐心解释每一个设计背后的力学原理和想要达到的效果,但对于老师傅们提出的、基于实际经验的改进建议,她也虚心听取,反复验算,择善而从。

常常为了一个零件的角度或一个簧片的强度,反复修改图纸,与工匠们讨论至深夜。

她甚至挽起袖子,亲自上手,帮忙打磨零件,调试机括,丝毫不顾油污尘灰。

那双原本执笔抚琴的手,很快磨出了薄茧,沾满了墨渍油污。

几位老师傅从最初的惊疑,到后来的逐渐信服,再到最后的由衷敬佩。

他们从未见过如此精通算学、原理,又能放下身段与他们一同钻研制器的女子。

更重要的是,他们亲眼看着那台造型奇特的织机,一点点从无到有,骨架渐成,其中蕴含的巧思,让他们这些老匠人也时常拍案叫绝。

时间在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和激烈的讨论声中飞速流逝。小院仿佛与世隔绝,只有不断完善的织机和一群沉迷其中的人。

陆铮完全沉浸其中。

只有在偶尔歇息的深夜,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别院安排的小屋时,她才会望着北方漆黑的夜空,想起那场即将到来的、针对远方仇敌的“公之于众”。

她知道,萧景珩的人,此刻定然正在京城暗中活动,利用那份关于王氏的致命“把柄”,巧妙地煽风点火,将消息通过御史、言官或者市井流言等各种渠道散播出去,时机一到,便会引发一场足以将王氏彻底钉死的舆论海啸。

而她在这里的每一锤、每一凿,每一次成功的调试,都是在为最终的“绝地反击”,积累着属于自己的、实实在在的力量。

织机无声,却惊雷暗蕴。

工坊一角,新的力量正在默默滋长。而远方的清算,也已箭在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