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一黑一白两只手套(1 / 2)

科托努军政府的迅速垮台,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其涟漪迅速扩散至全球政治中心。

然而,比军事行动本身更让某些观察家脊背发凉的,是南盟后续一系列行云流水、精准狠辣的政治操作。

武振邦深谙“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道理,军事胜利只是开始,政治上的消化吸收才是关键。

南亚的“利剑”特遣队在控制科托努关键设施后,并未长时间停留。

在秩序初步稳定后,他们便“功成身退”,将地面安保和秩序维持的职责,“顺理成章”地移交给了在此次行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的“罗宾武装国际安保公司”。

罗宾武装的成员,穿着统一的、不带任何国家标识的灰色作战服,以专业、冷酷且高效的姿态,迅速接管了科托努首都的总统府、广播电台、港口、机场以及最重要的油气设施。

他们不像占领军,更像是一支纪律严明的私人保安队伍,但其展现出的装备水平和组织度,远超一个小国所能抗衡。

与此同时,在“罗宾武装”的“协助”下,科托努首都的各界“名流”和“前政要”被迅速“邀请”至尚未被完全破坏的国会大厦,召开“紧急国民大会”。

会议在罗宾武装“礼貌而坚定”的“维持秩序”下进行。

经过一番“充分民主的讨论”和“基于国家利益的考量”,大会一致推举一位长期流亡海外、与南亚国家石油公司关系密切、且在部族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温和派经济学家——马马杜·迪亚洛博士,为科托努临时政府总统。

迪亚洛在就职演说中,强烈谴责了卡努军政府的“暴行”和“出卖国家利益”,高度赞扬了南盟和“罗宾武装”在“恢复科托努宪法秩序、保护外国合法投资”中发挥的“建设性作用”。

他宣布,临时政府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秩序、重建经济、深化与友好国家的合作”。

“友好合作”的锁链

迪亚洛临时政府上台后的第一周,便与南亚地利共和国签署了一系列“友好合作条约”。

这些条约内容广泛,措辞严谨,却处处暗藏玄机:

1. 科托努“邀请”罗宾武装在其境内建立“长期军事培训与后勤保障基地”,负责帮助培训科托努国家安全部队,并“协助”保卫科托努的重要设施和领海安全。

基地位置紧邻油气产区和新开发的深水港,其费用由科托努政府以未来油气收入分期支付。

2. 《经济与资源开发总协定》: 南国油不仅恢复了原有区块的权益,更以获得了一份条件更为优厚的、覆盖科托努全境潜在油气资源的独家勘探开发权。

科托努的中央银行改革方案由南亚金融专家“协助”制定,其货币将与以南亚为首的一篮子货币挂钩,实质上纳入了南盟的金融体系。

3. 《基础设施与发展援助备忘录》: 南盟将提供巨额低息贷款,用于科托努的基础设施重建,包括港口扩建、公路网络和通信系统升级。

而所有这些项目,自然由南亚及西澳的相关企业承建,标准与技术接口完全遵循“蜂巢网络”体系。

这一系列条约,如同一条条坚固的锁链,从军事、经济、金融到基础设施,将科托努从里到外、从上到下,牢牢地捆绑在了南盟的战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