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阿美与北苏在武振邦精心编织的技术迷宫中徒劳消耗时。
南亚地利共和国及其背后若隐若现的西澳资本,正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全球各个敏感且充满争议的角落,扎下深根。
武振邦深谙一个道理:在和平时期,资本与产业的触角,有时比军队的刺刀更能有效地拓展战略空间。
碧波荡漾的地中海,自古便是文明与冲突的交汇点。
在北非沿岸,一片曾被数个大国觊觎、主权归属存在历史争议的狭长海岸线上,一座规模宏大的“南亚-地中海风光能综合发电基地”已然拔地而起。
巨大的风力发电机组如同白色的森林,迎着海风缓缓转动;连绵起伏的太阳能板阵列在阳光下闪烁着幽蓝的光芒,宛如给海岸披上了一层科技铠甲。
这个项目由南亚国家能源公司主导,西澳提供全部核心技术和超过70%的资金。
名义上,这是与当地某个部落自治政府签订的“长期土地租赁与能源开发协议”,旨在为北非地区提供清洁能源。
但实际上,这片基地的建设标准远超民用需求,其地下掩体足以抵御重型轰炸,内部预留了军事通信接口和物资储备仓库。
一旦该地区的主权争议激化,任何试图武力夺取这片土地的势力,都将面对南亚地利共和国“依据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以“保护我国关键能源资产和公民安全”为由的强硬反应。
驻扎在附近海域的、号称装备了“方天画戟模块”的南亚巡逻舰,会是最好的威慑。
在南亚次大陆,武振邦的布局更为精妙。
他避开了与德里政府的正面冲突,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存在地方分离主义倾向或与中央关系微妙的邦。
在东部那个矿产资源丰富且拥有漫长海岸线的邦,南亚资本控股的“环印度洋矿业与物流公司”获得了为期99年的特许开采权和港口建设权。
这里迅速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深水港和配套的矿石加工厂,成为了“蜂巢物流”网络在南亚次大陆东海岸的关键节点。
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被雇佣,南亚的影响力通过就业、税收和基础设施建设,深深嵌入了该地区的经济命脉。
在西北部与邻国存在激烈领土争议的边境地区,南亚的“高山农业发展集团”则“帮助”当地居民开发梯田,修建水利设施。
并建立了覆盖整个区域的农业无人机物流网络,提供种子、肥料和收购服务。
这片原本贫瘠且充满动荡的区域,因为南亚资本的注入而呈现出异样的繁荣。
任何试图改变现状的军事行动,都可能被南亚解读为“破坏地区稳定,威胁我国重要粮食供应链和投资项目”,从而为其介入提供绝佳借口。
在广阔的南洋海域,那些星罗棋布、主权声索重叠的岛礁上,更是遍布着“南亚远洋渔业公司”的“生态观测站”和“渔业补给点”。
这些设施规模不大,但位置极其关键,往往占据着航道要冲或资源富集区。
它们依靠风光能自给自足,通过卫星与总部保持联系,并配备有基本的自卫武器和监控设备。
一旦周边国家对这些岛礁采取行动,这些“民用设施”立刻就能成为南亚彰显存在、甚至进行武力对抗的前哨。
而在更遥远的东海,靠近那片着名的油气田争议区,南亚国家石油公司通过与其中一方声索国合作,建立了联合勘探平台和浮动储存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