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冷战需要有人引导(2 / 2)

偶尔传来的一些“积极进展”,更是刺激着他们不断加大投入,如同输红了眼的赌徒。

与此同时,武振邦则通过有限的、严格控制的渠道,开始向核心合作伙伴“输出”应用层面的技术。

面向华夏,提供的是基于“海渊之心”

但经过严格限流和封装的特种电池,专门用于高原哨所的供电系统和某些关键科研设备的能源保障,不涉及核心,却能极大提升边防和科研的稳定性。

这进一步加深了国内对武振邦的信任与依赖。

面向北苏,则出口了一批“工业级”三角电池,用于其西伯利亚地区极端寒冷环境下的重型机械,换取的是更加低廉的能源价格和对其远东物流网络更深度的介入权。

北苏人在获得这些“实利”后,虽然对无法获得核心技术耿耿于怀,但暂时也只能接受现状,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那场虚无缥缈的“逆向工程”竞赛中。

而对阿美及其紧密盟友,技术合作的大门看似敞开,实则设置了重重障碍,尤其是在涉及能源和基础材料的领域。

武振邦的策略很明确:用文化和部分边缘技术吸引(如允许好莱坞在一定条件下翻拍《龙之途》),但在核心领域保持绝对封锁,同时用那份假蓝图消耗其国力。

这一系列操作下来,国际局势呈现出一种极其微妙的态势。

表面上,冷战的两极对抗依然存在,但对抗的焦点,在无形中已被武振邦引导向了更深层次、更消耗国力的科技竞赛歧途。

阿美和北苏都感觉自己抓住了追赶西澳技术的“钥匙”,为此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却不知正在一步步坠入深渊。

帕姆泉堡的控制室内,武振邦看着屏幕上代表美苏两国科研资源流向和资金消耗的模拟曲线图,神色平静。

秦若雪站在他身边,轻声道:“他们已经被引入歧途了。

按照目前的消耗速度,五年内,他们的相关领域研究预算会被大量占用,其他基础科研和民生项目必然受到影响。”

“这正是我们需要的。”

武振邦缓缓道,

“为他们创造一个强大的、需要倾尽全力去追赶的‘幻影’,让他们在无休止的对抗和竞赛中不断失血。

而我们,以及我们的朋友,将获得最宝贵的发展时间和空间。”

他的目光仿佛穿透了地图,看到了遥远的东方。

他知道,祖国现在最需要的,就是一个相对和平、不被主要战略对手全力针对的外部环境,以及关键领域的有限技术支持。

他正在用他自己的方式,在世界的另一端,为这个目标的实现,搬开最重的几块绊脚石。

“让他们在歧路上赛跑吧,”

武振邦的声音带着一丝掌控一切的淡然,

“我们只需确保,我们前进的速度,永远比他们寻找正确道路的速度,快上一步。”

这无声的布局,比任何公开的对抗都更加致命。

它不动刀兵,却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力量的对比,塑造未来的格局。

这也是他把世界上各个有领土争端的土地上都插满南亚产业的原因。

只要有人胆敢以武力吞并,他就有借口反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