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我靠九阳神功横推武当 > 第362章 那个秤匠,才是真正的张三丰

第362章 那个秤匠,才是真正的张三丰(1 / 2)

竹篱笆的吱呀声被风卷碎时,我已经踩过三片焦瓦。

药圃里的艾草味混着残雪的冷,往鼻腔里钻,像极了七岁那年雪夜,老张头蹲在灶前给我煨药的气味——他总说药气得裹着烟火气才暖,所以每次都要把药罐架在煮饭的柴火边上。

那道佝偻的身影正背对着我,蹲在青石台边。

他面前摊着半簸箕晒干的甘草,手里握着杆锈秤,秤砣在指节间轻轻晃。

我离他三步远时,他的手突然顿住——不是因为听见脚步声,而是秤杆上的铜星被风拂过,发出极轻的嗡鸣。

您......我的喉咙发紧,归心火印在胸口烫得生疼,您才是真正的张三丰?

他慢慢直起腰。

粗布衫的手肘处打着补丁,针脚歪歪扭扭,像极了当年我在破庙帮他补的那件。

抬头时,皱纹从眼角漫开,像被刀刻进树皮里的纹路,可那双眼睛却亮得惊人,黑瞳里映着我的影子,分明是少年人看世界的清透。

剑灵?他用秤杆拨了拨甘草,秤盘在指尖转了半圈,那是他们用我的愧疚雕的傀儡。枯瘦的手指突然点向我心口,我真正的道,在你当年熬药的锅底——你总把药渣子倒在槐树根下,说苦药也能养树;在挑夫肩上的扁担——我教老周头的两头匀步法,他用那法子挑了三十年水,没闪过一次腰;在面摊老板揉面的手纹里——王婶子的螺旋劲,能把面团揉得比我当年打的太极球还圆。

他的声音沙哑,却带着股说不出的熨帖,像冬夜里晒过太阳的棉被。

我突然想起十二岁那年在汉水码头,有个老秤匠教我认秤星,也是这样的语调。

那时我以为他是走江湖的手艺人,原来......

他在撒谎。静迦的残念突然在识海震颤,像被风吹乱的琴弦,也不全是。

他的肉身是张三丰,记忆里却缠着三百年前七位市井武者的残念——他们是第一批被武学秤杆抹杀的授功者,灵魂被封在秤杆里,与他共生。

我猛吸一口气。

归心火印的暖流顺着经脉往上涌,那些被我忽略的细节突然串成线:三年前在扬州城,卖炊饼的刘二叔说他师傅传过揉面掌,招式口诀和武当禁书里的竟有七分像;上个月在洛阳,挑水的李四用两头匀步法避开了刺客的刀,那动作分明是太极步的变种——原来不是巧合,是有人在三百年里,把正统武学拆成碎片,混进市井烟火里。

武学仲裁不是权力,是面镜子。我盯着他手里的锈秤,喉咙发涩,它让我看见,真正的武道从来不是几个人的私藏,是千万人用锅铲、扁担、针线熬出来的。

叮——

信镖破空的脆响打断了对话。

我抬头时,一道银芒正撞碎药圃的晨雾,在半空绽开星图投影:六大派残余势力的标记像毒疮般爬满地图,旁边浮着赵敏的声音,带着惯有的冷冽:他们借太极归零余波重立正统名录,说归心坊出身低贱,要发动围剿。

我捏紧拳头,指节发白。

归心火印在掌心烫出红痕——三个月前在杭州,卖糖画的陈阿公被青城派砍了手,就因为他用画糖劲练出了真气;上个月在长安,绣娘小桃被峨眉弟子刺了绣绷,只因为她的穿针步走得比剑还稳。

他们怕的从来不是我张无忌,是怕挑水的、卖面的、绣花样的都能练出真气,怕那杆出身根骨的秤再压不住江湖。

调商队。我对着星图说出指令,声音像淬了火的刀,把《归心传功录》当货走,沿三十六国市井路线昼夜奔行。

每到一地,就砌火印灶台——用烧饭的柴火练拳,用揉面的手画太极,让他们看看,武道从来不在祖师堂的香炉里。

星图闪了闪,赵敏的投影眨了下左眼:早备好了二十车刻着火印的陶锅,就等你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