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救命!老扁把我逼成战国医学卷王 > 第97章 下 武王举鼎再伤!扁鹊的“逆筋复位术”

第97章 下 武王举鼎再伤!扁鹊的“逆筋复位术”(1 / 2)

第一节 鼎落臂伤

秦宫的秋猎场,黄土被马蹄踏得翻卷,像块揉皱的赭石色锦缎,阳光一照,泛着干燥的光。场中央的青铜鼎泛着冷光,三足深深嵌进土里,足有半尺深,腹上的饕餮纹张着大口,獠牙森白,仿佛要吞噬周遭的声息。风卷着枯草掠过鼎身,发出“呜呜”的响,像亡魂在哭,又像巨兽在低吼,听得人心头发紧。

鼎身铸着“秦武王三年,工师某铸”的铭文,笔画遒劲,是去年刚铸成的,重千钧,比宫门口的镇门鼎还要沉三分。武王执意要将它移到猎场,说是“彰显秦之武力”,实则是为了雪半月前的耻——上次他举此鼎时,刚离地寸许就脱了力,右臂酸麻了三日,连握笔都费劲,太医署的人说是“劳筋”,可他总觉得武士们私下在笑他,那笑声像针,扎在心头,成了根拔不掉的刺。

武王穿着玄色劲装,腰束玉带,玉带扣上的蟠龙纹被日光照得发亮,鳞片仿佛都活了过来。他站在鼎前,双肩宽阔如山,脖颈上的青筋微微跳动,像条蓄势待发的蛇。他活动了一下右臂,肌肉贲张,把劲装撑得鼓鼓的,指关节捏得“咔咔”响。“扁鹊先生,”他回头,嘴角勾着笑,那笑意却没到眼底,带着点不屑,像看一只胆小的兔子,“此鼎虽重,却困不住朕。先生是怕朕举不起?还是觉得朕不如那些只会挥刀劈柴的武士?”

扁鹊站在三步开外,穿着青布袍,袍角沾了点猎场的尘土,像落了几片枯叶。他手里捏着刚采的续断草,草叶上的锯齿像把小锯子,边缘还带着露水,是今早特意去药圃摘的。“陛下,”他的声音被风卷得有些散,却依旧沉稳,“筋如弓弦,过满则断。您看这续断,得在阴凉处晾七日,让水汽慢慢散了,药性才能出来,急不得。上次您举鼎后,右臂筋络已有损伤,臣诊脉时,能感觉到脉气涩滞,像河水流过浅滩,不畅快,需得慢慢养。”

“慢慢养?”武王嗤笑一声,声音里带着不耐烦,“前日朕已试过,拉得开三石弓,箭能中靶心,十发九中,何来‘伤筋’?怕是先生老了,胆子也小了,见不得年轻人有锐气。”他拍了拍右臂,“这胳膊好得很,能劈柴,能射箭,举个鼎算什么?”

林越站在扁鹊身后,望着那尊鼎,心里发紧。他懂点现代解剖学,知道肌腱滑脱后若强行用力,只会让撕裂加剧,像断了丝的琴弦,再弹就彻底废了。他能想象到武王右臂的肱二头肌长头腱可能已经有了轻微的撕裂,上次的“劳筋”就是信号。他想劝,张了张嘴,却见扁鹊朝他摇了摇头,老人的眼神平静,像一潭深水,仿佛在说“说了也没用”。

扁鹊将续断草递给子阳,指尖捏着草茎,动作轻柔,仿佛那是易碎的玉:“去捣成汁,和着三年的黄酒温上,火要小,别沸了,温到微烫就行,像春日的溪水,不凉不热,刚好能渗进皮肉。”

子阳点点头,捧着续断草快步走了,他的脚步声在猎场上显得格外清晰,很快就被武士们的起哄声盖过。“陛下威武!”“举起来让扁鹊先生瞧瞧,什么叫真功夫!”“让六国看看,我大秦武王力能扛鼎!”

喊声像浪头,一波波涌来,拍打着武王的耳膜,也拍打着他那点可怜的自尊。他被说得心头火起,脸颊涨得通红,像喝了烈酒,眼底的好胜之火越烧越旺。他深吸一口气,胸腹鼓得像面鼓,肋骨都隐隐可见。他俯身,双手扣住鼎耳,指腹抵住冰冷的铜壁,凉意顺着指尖往上爬,却压不住他掌心的汗。

指节因用力而发白,青筋在手臂上暴起,像条挣扎的蛇,从手腕一直蔓延到肩头。“起!”他一声暴喝,声音震得周遭的草叶都在抖,猎场上的喧哗瞬间停了,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和那尊鼎上。青铜鼎被抬离地面半尺,鼎身晃动着,带起一阵尘土。

就在此时,意外发生了——武王的右臂猛地一沉,像被什么东西拽了一下,紧接着,一声细微却清晰的“咔”响传来,像冰裂,又像骨节错位,钻进每个人耳朵里。

“呃!”武王痛呼一声,额上的冷汗瞬间冒了出来,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他再也抓不住鼎耳,青铜鼎“哐当”落地,震得黄土飞溅,打在人们的脸上,生疼。有个站得近的小武士被溅了一脸泥,吓得赶紧低下头,不敢吭声。

武王捂着右臂,指缝里渗出汗珠,顺着手腕滴进土里,洇出一小片深色。他的脸色瞬间惨白,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右臂以一个诡异的角度歪着,比正常的角度向外撇了约有三十度,袖子下的肌肉突突直跳,像有东西在里面乱窜,每跳一下,就牵扯着钻心的痛,那痛不是表皮的,是从骨头缝里、筋络里钻出来的,带着麻意,像有无数根针在扎。

“陛下!”扁鹊的声音里带着急,他拨开人群冲上前,动作比平时快了许多,青布袍的下摆扫过尘土,留下一道浅痕。他蹲下身子,小心翼翼地捏住武王的手腕,指尖能摸到肌腱滑脱的凸起,在肘部下方,像根错位的琴弦,硬邦邦地顶在皮下,随着武王的呼吸微微颤动。“筋出槽了!”他的声音沉稳,像定海神针,“别动!一动就回不去了,筋络会越滑越远,像脱缰的马,难收了!”

林越跟上来,看着武王扭曲的右臂,脑子里瞬间闪过解剖图上的肌腱位置——冈上肌、肱二头肌长头腱、三角肌……这些名词在他脑海里翻腾,他能想象到肱二头肌长头腱从结节间沟里滑脱出来的情景,就像绳子从滑轮里掉了出来。他捡起地上的一片枯槁,梗硬如铁,像此刻武王的肌腱,失去了原有的弹性和位置。

“疼……”武王的声音发颤,额角的青筋还在跳,像条垂死的虫,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胸前的衣襟上,洇出深色的圆点,“怎么会……这么疼……比上次……疼十倍……”

子阳捧着刚温好的续断酒跑过来,酒液在陶碗里晃,香气混着药味,散在风里,带着点微苦的甜。“先生,酒好了!”他看着武王的右臂,吓得脸都白了,手里的碗差点掉了,“这……这是脱臼了吗?看着比脱臼还吓人……”

扁鹊没答话,只接过酒碗,小心地递到武王嘴边:“先喝两口,能缓点疼。续断能续筋,黄酒能活血,合在一起,像给冻住的河浇点温水,能松快些。”他的指尖轻轻划过武王右臂的皮肤,从肩到肘,一寸寸地按压,每按一处,就看一眼武王的脸色,像在解读一张无声的地图——哪里疼得重,哪里疼得轻,筋络滑到了什么位置,都在那细微的皱眉、抽气里藏着。

林越忽然明白,扁鹊的“卷”,不是争强好胜,是对病情的极致关注——他早已从武王上次的“劳筋”里,预判到了今日的风险,只是武王听不进去。就像农夫知道哪块地会旱,却拦不住急着播种的人,只能提前备好水。风还在吹,猎场上的欢呼变成了死寂,只有鼎落地的余音在回荡,像一记沉重的警钟,敲在每个人心上,震得耳膜嗡嗡响。

第二节 逆筋之议

武王的寝殿里,药味混着龙涎香,显得有些滞重,像块吸了水的棉絮,压得人胸口发闷。殿角的铜炉里,龙涎香燃得正旺,烟柱笔直,却散不开那股浓郁的草药味——有当归的甜,川芎的辛,还有点苦杏仁的涩,是王太医刚熬好的“活血汤”。

太医署的王太医正给武王敷药,他的手抖个不停,拿着棉布的手像秋风中的落叶。白布缠了一层又一层,把右臂裹得像个粽子,只露出手指,指节还在因疼痛而微微颤抖,指甲缝里都透着白。

“陛下,此乃‘筋出槽’,”王太医的声音像裹了棉,软绵绵的,带着点讨好,又带着点怕担责任的怯懦,“是筋络从骨缝里滑了出来,就像绳子从滑轮里掉了,卡在别的地方,磨得疼。这病娇贵,得静养百日,连吃饭都得让人喂,右手坚决不能动,一丝力气都不能使,否则……否则恐成残疾,再也举不了鼎,拉不开弓了,严重了,可能连筷子都握不住……”

“百日?”武王猛地一脚踹翻了案几,案上的玉圭、青铜爵、漆盘摔在地上,玉圭“啪”地断成两截,像被生生掰断的骨头,碎片溅到王太医的脚边,吓得他一哆嗦。“朕还要亲征赵国,踏平邯郸,岂能躺百日?到那时,赵国的城墙都修高了三尺!你们这些太医,除了‘静养’,还会说什么?就知道说些丧气话!”

他喘着粗气,眼睛瞪得通红,像头受伤的野兽,额上的汗还在冒,顺着鬓角往下流,浸湿了头发。右臂的疼一阵比一阵紧,像有只手在里面拧,带着麻意,连指尖都在发麻,那种无力感比疼痛更让他烦躁。

扁鹊站在一旁,手里拿着根细竹片,在地上画着右臂的筋络图,线条曲折,像条受惊的蛇,在肘部的位置画了个圈,标了个“x”。“筋如江河,”他开口,声音清冽,像泉水流过石缝,打破了殿内的沉闷,“需顺流而行,绕着骨头走,就像河水绕着山走,有自己的河道。如今逆了道,堵在关节处,像河水流进了死胡同,不往前走,只在原地打转,越积越乱,越积越疼。”

他用竹片指着图上的“x”:“这里就是筋络卡住的地方,像绳子打了个死结。静养只能让筋肉僵硬,像冻住的冰,结只会越硬,反倒难归位。等筋肉缩了,再想把筋络送回原来的槽里,难如登天,就像想把冻在冰里的绳子抽出来,不化冰,是抽不动的。”

“那你有何法?”武王喘着粗气,额角的青筋还在跳,每跳一下,右臂就疼得他龇牙咧嘴,“你有办法让它……归位?”他看着地上的筋络图,眼神里带着怀疑,像看一幅看不懂的符咒,但语气里又藏着一丝希望。

“逆筋法。”扁鹊的声音平静,却带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像山一样沉稳,“先用汤药松弛肌肉,像化冻的冰,让筋肉软下来;再以双手反向牵引,把筋络拉得略长些,像拉开打了结的绳子,给它点空隙;最后,趁陛下呼气时,胸腹腔压力小,肌肉最放松的瞬间,猛地推筋归位,像把错位的齿轮扳回原位,快、准、狠,一步到位。”

王太医吓得脸色发白,手里的药杵“当啷”掉在石臼里,发出刺耳的响,在安静的殿里格外突兀。“万万不可!”他连连摆手,像在驱赶什么可怕的东西,“反向牵引只会让筋络更乱,万一……万一用力不当,把筋络拉断了,陛下就成残废了!那可是筋啊,不是绳子,断了就接不上了!扁鹊先生这是……这是拿陛下的龙体开玩笑!是胡闹!”

子阳捧着药碗进来,里面是续断草和骨碎补熬的药膏,冒着热气,像融化的琥珀,质地细腻,是他用石臼捣了半个时辰,又用细布筛了七遍才成的,连一点渣都没有。“先生,药膏熬好了,按您说的,用了七遍筛,没渣。”他看了看地上的筋络图,竹片画的线条像乱麻,心里直发怵,“真要……真要反向拉吗?听着就吓人……”

林越盯着那幅图,忽然想起现代的肌腱复位术,原理竟与“逆筋法”相通——都是通过外力让肌腱回到原来的位置,只是古代没有麻醉,全凭医者的手感和时机的把握,风险陡增百倍。他捡起地上的断圭,截面锋利,像手术刀的刃,闪着寒光,仿佛在暗示这“逆筋法”的危险性。

“怕了?”武王看向扁鹊,眼神里带着试探,像在挑衅一头老虎,想看看他到底有多大胆子,“王太医说得不无道理,这法子听着就险,弄不好,朕这条胳膊就废了。”

扁鹊拿起断圭,指尖划过锋利的截面,动作稳如磐石,没被割伤分毫。“治骨需用利刀,整筋需用巧劲。利刀能救命,巧劲能回筋。”他把断圭放回案上,发出“嗒”的一声轻响,“陛下信臣,臣便敢试;不信,臣另请高明,绝不强求。但错过了今日,等筋肉一缩,粘连了,再想归位,难如登天。就像田里的苗,长歪了不及时扶,等长硬了,就扶不直了,只能当柴烧。”

武王沉默片刻,汗水顺着脸颊流进胡须里,像条小溪,把胡须都打湿了。他看着自己的右臂,那只曾经能拉弓射箭、能挥剑杀敌的胳膊,现在却软塌塌地歪着,连抬都抬不起来,那种无力感比疼痛更让他难受。他忽然将右臂伸出来,肌肉因疼痛而颤抖,像风中的落叶:“朕信你。但若是成了残废……”

“臣以项上人头担保。”扁鹊接过药碗,用银勺舀起一点药膏,放在指尖捻了捻,质地细腻,像上好的脂粉,“这药膏里加了断续草、骨碎补,还有些山羊血,能续筋接骨,润滑筋络,等筋归位了,涂上它,能让筋络长得更牢,像给接好的绳子抹点胶,更结实。”

他顿了顿,又道:“先喝药,半个时辰后,臣动手。药里加了些罂粟壳,不多,能缓点疼,但又不会让您昏沉,得保持清醒,配合呼气,这是关键。就像两人抬东西,得喊着号子,步调一致才能抬得动。”

林越看着扁鹊准备的工具:一块厚布(垫在腋下防滑,布角缝了耐磨的皮革,是他昨夜连夜让裁缝铺赶制的)、两卷粗绳(用棉布裹了外层,免得勒伤皮肤,绳子的粗细也是算好的,太细会勒进肉里,太粗不好使劲)、一小罐药膏(续断草和骨碎补熬的,用来润滑,减少摩擦)、还有几块木板(万一复位失败,用来固定手臂的)。

他忽然懂了,所谓“卷”,不是鲁莽,是准备周全——老人昨夜定是推演了无数次,才敢提出这“逆筋法”。他甚至能想象出扁鹊在灯下反复练习的样子,用竹片模拟手臂,用绳子练习牵引的力度,嘴里念念有词地计算着角度和时机,桌上摆着的猪腿骨(从屠夫那里买来的,用来模拟人体骨骼)上,还留着他用笔画的标记。

第三节 险中归位

半个时辰后,武王的右臂肌肉渐渐松弛了些,疼得没那么厉害了,罂粟壳的药效像层薄纱,轻轻盖在疼痛上,让那钻心的疼变成了钝疼,能忍受,却依旧清晰。扁鹊让他趴在榻上,右臂伸直,搭在榻边的矮凳上,腋下垫着那块缝了皮革的厚布,布角塞进榻缝里,免得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