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宫宴暗流(2 / 2)

这突如其来的、许久未感受过的纯粹父爱,像一道暖流,瞬间冲垮了李承乾心防的一角。

他一时心绪复杂翻涌,想起自己暗中进行的那些悖逆筹划,一股强烈的羞愧感几乎要将他淹没。

他张了张口,正欲说些什么……

就在这时,一旁侍立的内侍躬身禀报:“陛下,魏王殿下在殿外求见。”

几乎是立刻,李世民眼中那刚刚因太子而泛起的柔和光芒,瞬间被另一种更为明亮、更为热切的光彩所取代,他几乎是毫不犹豫地朗声道:“快!快让朕的青雀进来!”

这一声“青雀”(李泰的小名),这一瞬间眼神的转换,如同一盆冰水,将李承乾那颗刚刚升起一丝暖意的心,浇得透彻冰凉,寒意刺骨。

他面上依旧维持着身为太子的雍容与平静,仿佛毫无所觉,唯有藏在袖中的手,指节因用力而微微泛白。

李泰步履轻快地走进殿内,见到李承乾在场,脸上恰到好处地露出一丝惊讶,随即先向御座上的父皇恭敬行礼,然后又转向李承乾,依礼问候:“臣弟见过太子殿下。”

若在以往,李承乾多半会对他视而不见,或是冷言应对。

然而今日,李承乾竟也微微颔首,语气平和地回应了一句:“四弟不必多礼。”

这反常的友善,反倒让李泰微微一怔,有些摸不着头脑。

李世民高踞御座,将他眼中最看重的两个儿子这“兄友弟恭”的一幕尽收眼底,龙心大悦,只觉得满室春光,家庭和睦莫过于此。

他兴致高昂,立刻吩咐身旁的内侍监张瑾:“去,将雉奴(李治的小名)也唤来!今日朕心甚慰,要与他们兄弟三人一同用膳!”

殿内一派父慈子孝、天伦和乐的景象,然而那无声的裂痕,却在觥筹交错的倒影下,深深刻在了李承乾的心底,冰冷而坚硬。

……

夜里,宫宴散去,李世民心情舒畅,信步来到了杨妃的宫中歇息。

红烛摇曳,帐暖香温,一番云雨之后,李世民拥着杨妃,仍沉浸在日间那“父慈子孝”的温馨图景中。

他带着几分难得的松弛与欣慰,絮絮叨叨地又说起了李承乾、李泰与李治三人今日在殿中如何和睦,如何兄友弟恭。

“爱妃你是没瞧见,高明今日沉稳有度,青雀聪慧知礼,雉奴虽年幼亦是乖巧……他们兄弟若能一直如此,朕心甚慰,我大唐江山何愁不固?”

李世民的声音带着满足后的慵懒,杨妃依偎在他怀中,面容在烛光下半明半暗。

她只是温顺地聆听着,适时地顺着皇帝的话头轻声应和几句,言语间满是为他开心的意味,这更让李世民觉得畅快无比。

忽然,李世民像是想起什么,侧首问道:“对了,今日朕在甘露殿与高明他们相聚时,恪儿怎的没来你这里多待些时辰?朕记得,他对你这个母妃是最为孝顺的。”

杨妃闻言,身体几不可察地微微一僵,随即语气平缓地答道:“回陛下,恪儿午后是来探望过臣妾,只坐了片刻,臣妾便让他回去了。”

李世民眉头下意识地蹙起,带着一丝不解与些许不满:“既然来了,怎么不让恪儿去甘露殿寻朕?朕也许久未曾好生考校他的功课武艺了……”

他的话中带着一丝为人父者未能见到心爱儿子的遗憾。

然而,话未说完,浓重的困意便如潮水般涌上,他含糊地嘟囔了半句,呼吸便逐渐变得均匀绵长,沉沉睡去。

杨妃静静地躺在帝王身侧,听着他沉稳的鼾声,自己却毫无睡意。

她秀美的眉头紧紧蹙起,望着帐顶繁复的绣纹,心中一片冰凉与忧虑。

她岂会不知皇帝对恪儿的疼爱?也正因如此,她才更加恐惧。

今日太子与魏王那看似和睦的表象下,暗藏着何等凶险的激流?

她刻意不让李恪在今日那样敏感的时刻出现在陛何可能卷入夺嫡之争的迹象。

“恪儿,我的儿……” 她在心底无声地呐喊,充满了一个母亲最深切的祈祷。

“你定要安安分分,莫要生出任何不该有的心思,莫要……掺和进你那两个兄长之间的风暴里去啊。那储位,是淬了剧毒的蜜糖,是万丈的悬崖……母亲只愿你,平安终老。”

夜色深沉,宫闱寂静,唯有母亲无声的担忧,在寒冷的空气中久久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