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父子矛盾(1 / 2)

暮色四合,王府东跨院的饭厅内灯火通明,暖意融融。

除了王玉瑱,一家人都已到齐。王珪与王崇基正坐在一处,低声讨论着孙儿王旭开蒙之事。

“……听闻国子监的刘博士学问扎实,为人也严谨,或可为旭儿开蒙之师。”王崇基建议道。

王珪捋须沉吟:“刘博士学问是好的,只是过于板正,恐束缚了孩童天性。倒是弘文馆的苏学士,文章风流,更重引导……”

父子二人你来我往,推荐着长安城内有名的文学大家,都想为王家长孙寻一位最好的启蒙老师。

恰在此时,王玉瑱踏入门槛,将外间的寒气稍稍带入。

他听着父兄的讨论,一边解下沾染了夜露的大氅递给侍女,一边自然地接口道:

“父亲,大哥,何必舍近求远?论学问、论声望,当世还有几人能胜过父亲您?您亲自为旭儿开蒙,岂非最好?”

王崇基见是他,笑着摇头,顺手用指背轻轻刮了刮依偎在自己身边的王旭的小脸蛋,解释道:

“二弟你有所不知,父亲身为礼部尚书,公务已然极其繁重,更何况还兼任着魏王府文学馆馆长,每日里案牍劳形,哪里还能分出心神亲自教导旭儿开蒙呢?”

王玉瑱走到自己的座位前,并未立刻坐下,目光扫过父亲略显疲惫的面容,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坚持:

“既然公务如此繁忙,加之父亲近来也常感身体乏力,精神不济……那不如,便辞了那魏王府文学馆的职位吧。也好专心休养,含饴弄孙。”

此言一出,方才还弥漫着家常温馨的饭厅,瞬间落针可闻。

杜氏正准备布箸的手停在半空,崔嫋嫋抱着玥儿,下意识地收紧了手臂。连懵懂的王旭都似乎感受到气氛的凝滞,仰着小脸看看祖父,又看看二叔。

侍立在旁的侍女们更是屏息垂首,不敢发出半点声响。

这已不是王玉瑱第一次提出让父亲脱离魏王府了。

这个敏感的话题,如同一个无法愈合的伤口,每次被触及,都会引发父子间的激烈争执,打破王家表面上的宁静。

王珪握着茶杯的手顿了顿,脸上那因为讨论孙儿学业而泛起的温和光泽迅速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凝重。

他抬起眼,目光复杂地看向站在灯影下的次子,饭厅内的空气仿佛都因这对父子的无声对峙而停止了流动。

这顿东跨院的家宴,最终在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默中草草收场。

王珪与王玉瑱这对父子,自那句关于辞去文学馆职位的提议后,便再无一言交流,仿佛有无形的壁垒横亘在两人之间。

席间,只有身为长兄的王崇基强打着精神,不断搜肠刮肚地说着些长安城近日的趣闻轶事,试图驱散这弥漫在饭桌上的诡异冰冷。

然而,他的努力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只激起些许涟漪,便迅速沉寂下去。

王珪面无表情地听着,偶尔动一下筷箸;王玉瑱则更是沉默,只低头默默用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