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兴平事了(2 / 2)

秦怀道面容肃穆,目光扫过左右,待闲杂人等稍稍退远,才沉声道:“宴县丞,本将离京前,陛下另有口谕。”

宴清心头一震,连忙整理衣冠,撩起官袍前襟,便要跪接圣谕。

“陛下口谕,”秦怀道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兴平县丞宴清,勤勉王事,心系黎庶,前番检举不法,亦有胆识。今特旨,着尔于赈灾事毕,妥善交接县务之后,入京,就读弘文馆。望尔勤学慎思,他日为国效力。钦此。”

弘文馆!

宴清只觉得脑中“嗡”的一声,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弘文馆乃是国家储才之所,非勋贵子弟或极具才名者不得入,能在其中就读,意味着前程似锦,是无数寒门学子梦寐以求的阶梯!他一个小小的县丞,竟能得此殊恩?

巨大的惊喜与惶恐交织,他深吸一口气,强压下翻涌的心绪,郑重叩首:“臣,兴平县丞宴清,领旨谢恩!陛下隆恩,臣必竭尽驽钝,不负圣望!”

秦怀道看着他虽激动却依旧保持仪态的样子,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欣赏。他微微颔首:“宴县丞请起。陛下看重你的实务之才与风骨,望你好自为之。”

待宴清起身,秦怀道身边一名亲兵上前一步,从怀中取出一封火漆封口的信函,双手递上:“宴县丞,这是太原王二郎君托卑职转交给您的信。”

宴清定睛一看,那亲兵正是王玉瑱救下的兄妹二人其中之一的冯璋。

他连忙接过信,触手微沉,心中更是涌起一股暖流。在这圣恩眷顾的时刻,还能收到远方好友的来信,更觉珍贵。

“有劳冯小友。”宴清道谢。

冯璋咧嘴一笑,露出一口白牙,低声道:“宴先生不必客气。王二郎君特意叮嘱,一定要亲手交到您手上。他还让卑职带句话,说他在长安一切都好,就是前些日子被个不长眼的同僚坑了一把,借着他们王家的名头去吓唬荥阳郑家的一个纨绔,惹了些闲气,在信里跟您抱怨呢,让您看了别笑话他。”

冯璋语气轻松,带着军汉的直爽,显然与王玉瑱关系颇为熟稔。

宴清闻言,不由失笑,心中那因接旨而产生的些许紧张也消散了不少。他仿佛能看到王玉瑱在信中絮絮叨叨、带着几分无奈又几分自嘲写信的模样。

“玉瑱兄还是这般……真性情。”宴清笑着摇头,将信小心收入怀中,准备回去后再细细品读。

他知道,王玉瑱在信中所说的“被同僚利用”、“惹了闲气”,背后定然牵扯着世家之间复杂的博弈,绝非字面那般简单。

但这番看似随意的抱怨,正说明了王玉瑱并未将他当作外人,愿意与他分享这些烦恼。

秦怀道见事情已了,不再耽搁,对宴清拱了拱手:“宴县丞,赈灾重任在肩,陛下期许在心,望你善加把握。本将还需回京复命,就此别过。”

“恭送将军!将军一路顺风!”宴清躬身相送。

望着秦怀道一行人马绝尘而去,宴清站在原地,久久未动。

他摸了摸怀中的信件,又望了望身后堆积如山的粮草和那些翘首以盼的灾民,只觉得肩上的担子从未如此沉重,也从未如此充满希望。

陛下的赏识,好友的牵挂,百姓的期盼,都化作了前行的动力。他深吸一口带着早春寒意的空气,眼神变得无比坚定。

先办好眼前的赈灾大事,然后,便是整装前往长安,踏入那象征着机遇与挑战的弘文馆。

未来之路,已然在他面前铺开。而那位在长安城中与世家纨绔周旋、仍不忘给他来信抱怨的好友,也让他对那座帝都,更多了几分复杂的牵挂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