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兴平事了(1 / 2)

翌日,长安城钟鼓齐鸣,旌旗招展。

凯旋的大军主力在长孙无忌与尉迟敬德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开进城中,接受天子与万民的检阅。

两仪殿内,更是觥筹交错,颂声盈耳,群臣纷纷向李世民恭贺平定李艺之乱的赫赫武功,称颂天子圣明,天威浩荡。

然而,在这普天同庆的明面之下,一丝不易察觉的暗流,已随着另一支轻装简从的骑兵,悄然涌向了京畿附近的兴平县。

这支队伍的统领,是年轻却已显沉稳干练的秦怀道。

他此行肩负着两项密令:其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请”驸马都尉长孙孝政回京“协助调查”。

此人表面安分,实则与之前因谋逆被诛的李孝常、长孙安业等人过往甚密,乃是那条叛乱暗线上未曾清理干净的重要一环。

秦怀道的任务,便是要在对方尚未反应过来之前,将其稳妥“拿”回长安,交由陛下亲断。

其二,则是押送一批紧急调拨的赈灾粮草前往兴平县。去岁关中收成不佳,今春又遇倒寒,兴平一带已显饥荒苗头,朝廷虽早有赈济之议,但流程繁琐,钱粮调拨缓慢。

此次借着大军凯旋、物资调度频繁之机,李世民特旨从军粮中划拨一部分,命秦怀道顺路送至,以解燃眉之急。

兴平县的县丞宴清,早已得到消息,在县衙外等候。

县衙外,宴清不禁回想,他与王玉瑱相识,说来也是机缘巧合。

不久前王玉瑱奉召从嶲州入京,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宴清惊讶于这位太原王氏的嫡公子竟毫无世家子弟常见的纨绔与傲慢,言谈间对民生吏治颇有见解,且待人真诚。

王玉瑱则觉得宴清与他见过的那些或迂腐、或钻营的文人截然不同,其言谈风趣,思维敏捷,既有原则底线,又懂得变通务实,那份气质,竟隐隐让他想起后世大学里那些学识渊博、平易近人的讲师。

两人虽身份悬殊,相识不到一月,却颇为投缘。

没过一会,宴清见到秦怀道及其身后满载粮草的车队,心中一块大石落地,连忙上前见礼:“下官兴平县丞宴清,恭迎秦将军!将军一路辛苦,赈灾粮草及时而至,实乃我县百姓之福!”

秦怀道下马还礼,语气干脆:“宴县丞不必多礼,奉旨行事而已。粮草在此,请县丞即刻安排人手清点接收,妥善发放,务必使粮食尽快落到灾民手中,不得有误,亦不得克扣!”他目光锐利,带着军旅之人的肃杀。

“下官遵命!”宴清肃然应道,立刻指挥手下衙役、书吏上前交接。

趁着交接的间隙,秦怀道目光扫过略显破败的县衙和远处有些萧条的田野,状似无意地问道:“听闻宴县丞与太原王二郎君相熟?”

宴清微微一愣,随即坦然笑道:“不敢言熟,蒙王二郎君不弃,有过数面之缘,相谈甚欢。二郎君仁心慧质,常怀黎庶,下官敬佩。”

秦怀道点了点头,不再多言。他心中明了,陛下此次特意让他来送粮,或许也有借此观察这位与王家公子交好、且曾上书揭弊的县丞之意。

这长安内外的风云,似乎总能在不经意处,与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人和事牵连起来。

就在赈灾粮草交接完毕,宴清正指挥着衙役民夫登记造册、准备开仓放粮之际,秦怀道却并未立刻离去。他招了招手,示意宴清近前。

宴清心中微讶,快步上前,躬身道:“秦将军还有何吩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