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醒目标题精准捕捉了当下楼市的疯狂。
香江的普通市民纷纷热议:
一个月涨五百港币?很多吗?连三千港币都掏不起的话,干脆继续租房算了,何必非买房不可?
英国房价折合港币高达一万两千,相比之下香江的房子简直白菜价。
现在不买更待何时?等林先生带动经济起飞,香江房价迟早追上英国。
不过我有房住,这事跟我关系不大。
,搞什么鬼!我正打算买房结婚呢,房价突然疯涨?一个月就贵了五百港币,照这速度到明年底起码七千港币起步......这还怎么买?不行,现在就得下手,哪怕背高额贷款也得买。
再拖下去,存款连个厕所都买不起了。
想不通香江房价为何毫无征兆地暴涨?要说经济年年向好,也该是稳步上涨才对,哪有一月突涨五百港币的道理?按这趋势年底准破五千......幸亏我有房,手里还有优质股票,不然真只能干瞪眼!
媒体的推波助澜不仅没让房价降温,反而刺激更多观望者匆忙入市。
需求激增之下,房价只能继续攀升。
反正不愁卖不出去。
每平米多赚几万,开发商自然乐见其成。
于是某些开发商开始在报纸电视狂打广告,甚至花钱请做专访,预测房价走势和未来区间。
这些因素叠加之下,根本无需林朝文多作宣传,香江房价就自发地节节高涨,让无数人叫苦不迭。
房价再这么涨下去,普通人还怎么安家?这事必须得有个说法!
张珂现在肠子都悔青了——早知如此,去年砸锅卖铁也该把房子买了。
如今的张珂已无心投入工作。
每日都被购房的烦恼所困扰。
家人同样懊悔不已。
后悔当初选择等待一个月,如今房价竟飙升五万。
更糟的是,即便下定决心买房,市场上却鲜有新房出售。
偶尔出现的二手房,全是老旧的筒子楼。
既无绿化,也无电梯,物业管理更是糟糕透顶。
买这样的房子无异于自讨苦吃,除非走投无路。
可眼下,他们恰恰陷入了这样的困境。
究竟该如何抉择?
“不如再等等?只要在工厂熬满十年,就有资格申请青山集团的福利房。
”张珂提议道,“虽然比不上商品房,但至少能解决住房问题。
剩下的钱可以投资置一地产的股票——香江楼市涨势明显,现金只会贬值,股市虽追不上房价,至少能保值增值。”
家人听完陷入沉默。
他们对股票一窍不通,仅从新闻中了解皮毛。
经历了此前的教训,谁也不敢轻易发表意见。
最终父亲叹道:“你自己决定吧。
房子的事先放一放,工作要紧。
最近你总是心不在焉,让领导看到会影响前途。
所以……按你的想法去做。”
“爸,我也是走投无路啊。
”张珂声音发苦,“本想买套四居室,让全家住得宽敞些,不必再挤出租屋。
可现在买房难如登天,即便有机会也充满变数……”
“香江房价暴涨,会不会是青山集团在背后操纵?”有人突然发问。
众人恍然大悟——青山集团的楼盘最难抢购,其他开发商的情况反倒好些。
这个猜测,未必没有道理。
然而可能性很大。
不过也有人不以为然:“未必如此!”
“为何这么说?”
“整个香江,只有青山集团旗下的地产项目品质出众。
其他开发商即便打造高端楼盘,也只是在努力追赶。
因此……正常情况下,我们都会优先选择青山集团的楼盘。
除非预算不足,或者项目位置更靠近工作地点,才会考虑其他开发商。
即便如此,像我这样的人,依然会以青山集团的楼盘为首选。”
这一解释,众人纷纷点头认同。
但此次房价的突然上涨,实在令人费解。
有人提出:“你们注意到没有,那些购入多套甚至几十套房产的,似乎并非香江本地人。
他们要么是印西国的富商,要么是缅甸的大老板。
正是这些人的涌入,导致我们购房时频频受阻,也推动了房价的快速攀升。
你们说,他们是不是察觉到了什么?”
“多半如此!毕竟香江有青山集团坐镇,其工业实力不逊于发达国家。
此外,香江官方已公开宣布,要将这里打造成亚太金融中心!青山集团旗下的金融子公司已在筹建超高层建筑,规划图早已公布。
再加上旅游业也在蓬勃发展……种种迹象表明,香江即将迎来高速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
而这里的房价却仅为其他国家的三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
他们恐怕是看准了投资房产的潜力!”
几位专业人士分析后,迅速得出这一结论。
虽然不够全面,但他们的想法与林朝羽的计划颇为接近——凭借外部购买力推高香江房价,从而攫取巨额利润。
林朝羽的目标远非几亿或十几亿,而是整整一百亿!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多少楼盘?
若按香江此前每平米两千三至两千五百港币的价格,至少需开发一百个楼盘。
但如今将房价翻倍后,仅需二十至三十个楼盘即可达成。
为何数量锐减?
原因很简单——开发成本固定,房价上涨的部分几乎全是利润,无需额外投入。
因此,二十到三十个楼盘便足够。
然而,推行这一策略时需谨记几个关键点。
其中最不容忽视的,便是民众的不满情绪。
若香江的上班族难以负荷高昂的房价,必然会有人选择消极应对,甚至彻底放弃努力。
经历过前世的林朝羽,对此心知肚明。
因此,他适时通过媒体发声,指出当前香江房价飙升的根源在于供需失衡。
过去供需相对平稳,房价涨幅温和,一年不过上涨一两百港币。
如今却能达到一周内上涨同等幅度。
要缓解这一局面,必须增加市场供应。
但开发商向港督府申请用地需经历繁琐流程,加之香江土地特殊性,地价持续攀升。
这一现象的推手,很大程度上正是林朝羽本人。
兴建一所学校占地五千亩,合情合理;
筹建医院划拨两千亩,无可厚非;
开辟开发区征用两万亩,更是为了提升香江整体竞争力。
然而,免费建设公共设施的前提,是要在其他领域获得补偿。
通常有两种方式:税务减免或土地置换。
短期免税无法满足林朝羽的预期,而港督府若失去青山集团的税收,财政将遭受重创。
于是,土地置换成为唯一选择。
这使得青山集团掌控了香江近三分之一的土地储备,
主要来自置换协议,部分购自私人卖家,还有通过竞拍从开发商手中获得。
香江可供开发的土地因此稀缺,价格随行就市上涨,
进而推高房价——否则开发商将面临亏损。
林朝羽承诺青山集团将加速开发以平衡市场,
但因土地成本上涨,房价仍会适度调整,涨幅将尽可能受限。
随后,青山集团联合多家房企参与土地竞拍。
起拍价虽低,但经过数十轮竞价,
新诞生,专业评估显示楼面价已跃升至一千八百港币。
据此推算,建成后的楼盘至少要定价三千八百港币方能盈利。
否则只会白白亏损。
然而……这也不过是寻常的品质罢了。
倘若打造成高端产品,售价至少要翻三倍以上。
也就是五千四百港币。
当这些消息传开后,整个香江的市民顿时人心惶惶!
地价上涨,房价必定随之攀升。
而一个楼盘的开发通常需要两到三年时间。
如果在这期间价格继续飞涨,难道他们要花五千港币才能买到一套房?
“林总,现在大部分楼盘的价格已经涨到三千港币,我们是不是该开放购买了?”
王荣一直密切关注市场动向。
发现这一情况后,他立刻向林朝羽汇报。
林朝羽却平静地说道:“时机未到!虽然房价涨了六七百港币,但距离我们的目标还有差距。
现在放盘,计划就泡汤了。”
“可眼下很多客户已经在售楼处闹起来了,再这样下去,对我们的品牌形象不利!”
这确实是个难题,林朝羽问:“闹事的都是些什么人?是我们自己的员工,还是那些从东南亚来的购房者?”
“基本都是普通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