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督大人,此名并非字面之意。”
“原来如此!”
戴麟趾恍然大悟,连连称赞。
林朝羽邀请他上台致辞,戴麟趾欣然应允。
他回顾了香江的发展历程,并向林朝羽致谢,若非其引领,香江或许至今仍无高等学府。
此举填补了香江教育的空白!
作为创办者,林朝羽也阐述了办学理念,并特别解释了“交通”二字的深意。
随后,校方代表等依次发言。
整个仪式持续约两个小时。
林朝羽对这种典礼兴致寥寥,他坐在戴麟趾身边说道:“港督阁下,依我之见,大学应当是与经济、政治体系相辅相成,同时又能独立传承、钻研、融合并开创高等学术的殿堂。
但要完全实现这些目标,仅凭目前这千亩校园恐怕难以支撑深度学术研究。
因此我希望以香江交通大学为起点,再申请两千亩用地。
一来扩建校园可容纳更多本地及海外学子,二来教职工们也需要就近安居才能全心投入学术项目。
此事还望港督阁下首肯。”
“你又要地?”
戴麟趾差点从椅子上弹起来。
前些日子青山银行的历宏城刚去过港督府,与他长谈香江金融业发展对经济复苏的推动作用,末了还给他描绘了幅宏伟蓝图——那蓝图丰盛得足够他消化十年。
结果他稀里糊涂就批了上万亩海域。
手续才刚办妥,林朝羽竟又上门索地,开口就是两千亩。
香江弹丸之地,照这么下去,整个岛迟早姓林?
戴麟趾正迟疑时,林朝羽补充道:“若香江交通大学能迅速跻身世界名校之列,对阁下的政绩必然锦上添花。”
“哈哈哈……”戴麟趾顿时眉开眼笑,先前那点犹豫立刻抛到九霄云外:“林先生所言极是!香江要腾飞,高等教育不可或缺。
用地申请你尽管提交,我批就是。”
“阁下真乃香江之幸,我代万千学子先行谢过!”
“客气了……”
……
香江交通大学的诞生,终于填补了这片土地没有高等学府的空白。
此地虽小,经济底蕴却令多数城市难以望其项背。
然而教育始终是香江的软肋——没有大学,便无从集聚顶尖人才,更遑论发展尖端科技。
在林朝羽蓝图里,未来的香江至少需要十所享誉国际的一流学府。
当然,这都是后话。
典礼结束后,面对媒体镜头,林朝羽郑重承诺将持续投入香江教育事业。
办好香江交通大学是当务之急,必须让这所大学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林朝羽的表态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登上头版头条。
香江市民看到新闻后激动不已。
许多家庭的孩子初中毕业后,在本地根本没有大学可上,只能去林朝羽开办的夜校学习,随后进入工厂打工。
但谁甘心接受这样的命运?
他们努力学习,就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在香江闯出一番事业。
然而……
继续深造的机会对他们来说遥不可及。
这些年轻人虽不平凡,但也算不上精英,既没有出国留学的资格,家庭也无力承担高昂的留学费用。
最终,他们只能向命运低头。
如今,一切都不同了——香江交通大学的出现,将彻底改变他们的命运。
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难掩兴奋之情。
“儿子,要是考上大学,一定要好好读书。
将来你可以自己创业,也可以去拼搏,但爸还是希望你能去林先生的青山集团工作。
咱们现在的好日子,都是林先生给的。
你有能力,就该为林先生效力。”
“爸,我明白。
就算我不在青山集团工作,自己开公司,也一定会和青山集团合作。
我还要加入同舟共济会……我先去复习了!”
这对父子的对话令人动容,却只是万千家庭的缩影。
从这些话中不难看出,人们对林朝羽充满感激。
没有他,就不会有今天的他们。
如今,林朝羽又为他们的孩子提供了深造的机会,这份恩情必须报答。
指望港督府为华人建学校?
他们连正眼都不会看华人一眼!
因为在这些傲慢的殖民者眼中,华人根本不配与他们相提并论……
“妈!快看……”
于志业攥着一份破旧的报纸,冲进铁皮木棚搭成的家中,满脸喜悦。
“看什么呀?”女人低头忙着针织活,头也没抬。
“林先生和同舟共济会办的香江交通大学开始招生了!妈,只要我能考上,咱们就不用再住这种破房子了!”
“真的?”女人猛地站起身,手中的毛线滚落在地。
她一把夺过于志业手里的报纸,认真端详起来。
可纸上密密麻麻的字迹,她大半都不认得。
勉强认出的几个零散字眼,也拼凑不出完整的意思。
无奈之下,她把报纸塞回儿子手中:来,给妈读读......
报纸篇幅很长,于志业足足念了半个钟头才读完。
虽然很多内容听不明白,但香江交通大学即将招生的消息,她听得真真切切。
学费定在一千港币每人。
若是家境实在困难,可以申请助学金,政府和慈善机构会帮忙解决费用问题。
总之只要成绩优异,这所学校的大门就会敞开。
于志业自幼与母亲相依为命。
母亲腿脚不便,只能靠做些针线活维持生计。
可随着香江经济腾飞,她的手艺哪里比得过机器?很快,日子就捉襟见肘。
要不是厂里发了善心,她恐怕连这份活计都保不住。
儿子虽然天资聪颖,却不得不早早打工养家。
否则母子俩就要在这间漏风的破屋里挨饿。
所幸制衣厂的生意蒸蒸日上。
老板主动提出资助于志业上学,女人千恩万谢,儿子总算能重返课堂。
在学校里,他果然展现出过人天赋。
可这份才华,终究被困在方寸之地。
没有家底支撑,再优异的成绩也逃不过进厂做工的宿命。
认命的于志业提前离开校园,开始了打工生涯。
两年勤恳工作,他攒下几千港币。
本想搬出这间雨天漏水的旧屋,母亲却按住他的积蓄:妈这副模样早就不图享福。
这钱是你汗珠子摔八瓣挣来的,不能糟蹋。
眼下苦些不打紧,等林先生建的大学开学,你就能去深造。
学门真本事,总不能当一辈子工人吧?这钱留着,给你将来念书用......
妈,上大学?我真能去?
当然能......
这个美梦让于志业欣喜若狂。
可转眼间,现实就给了他当头一棒——
若去求学,行动不便的母亲谁来照料?独自在家的她,真的能撑下去吗?
我不去,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