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们听到这话,纷纷愣住了,有的人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们从未想过,一位朝廷的大官,会向他们这些“犯人”道歉,会承认朝廷的错误。陈阿牛看着王崇文,眼睛里满是惊讶,他想起自己被抓的时候,官府的人态度恶劣,根本不听他的解释,而现在,这位大理寺卿却亲自向他们道歉,这让他心里很感动。
林氏忍不住问道:“大人……您说的是真的吗?朝廷真的会减轻赋税吗?我们……我们真的可以回家了吗?”王崇文点了点头,语气坚定地说:“是真的。本官已经上书皇帝陛下,请求轻徭薄赋,皇帝陛下也已经同意了。从今往后,朝廷会减少赋税,废除一些不必要的苛捐杂税,让大家能够安居乐业,再也不会因为缴不起税而被关押了。”
他又补充道:“今天,本官就是来放大家回家的。大家可以收拾一下,立刻就可以离开这里,回到自己的家里,和家人团聚。以后如果再遇到什么困难,也可以去大理寺找我,或者去当地的官府反映,朝廷一定会为大家做主的。”
百姓们听到这话,瞬间沸腾起来,有的人欢呼雀跃,有的人激动得哭了起来,还有的人对着王崇文叩首致谢。陈阿牛再也忍不住,眼泪夺眶而出,他想起自己的妻子和儿子,终于可以见到他们了,他终于可以回家了。他走到王崇文面前,想要叩首,却被王崇文扶住了。
王崇文说道:“乡亲们不必多礼,这是本官应该做的。大家快回家吧,别让家人等急了。”百姓们纷纷点头,开始收拾自己的东西。他们的东西很少,大多只是一件破旧的衣服,或者一个小小的布偶,像陈阿牛手里的布偶,林氏手里的稻草,都是他们在牢里唯一的慰藉。
陈阿牛小心翼翼地把布偶放进怀里,跟着其他百姓一起,走出了大理寺牢狱的大门。大门外,阳光更加温暖,天空也变得湛蓝,不再是之前的灰色。路边的荒草虽然还是枯黄的,但已经有了一些绿色的嫩芽,像是在预示着新的希望。
百姓们沿着狭窄的土路往回走,脚步轻快,充满了希望。他们有的互相交谈着,说着回家后的打算;有的则加快脚步,想要早点见到家人。陈阿牛也加快了脚步,他恨不得立刻飞到家里,看到妻子和儿子的笑容。他想起自己被抓的时候,儿子哭着不让他走的模样,心里就充满了愧疚,他发誓,回家后一定要好好照顾家人,再也不让他们受苦了。
王崇文站在牢狱门口,目送着百姓们离开,直到他们的身影消失在土路的尽头。他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他知道,自己今天做的决定是对的。他抬头看了看天空,阳光洒在他的紫色官袍上,让他觉得格外温暖。他暗暗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更加努力地为百姓做事,让大雍朝的每一个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让大理寺牢狱,再也不会关押因缴不起税而被抓的百姓。
7. 归心似箭:百姓还家盼新生
陈阿牛跟着其他百姓,沿着土路往家的方向走。土路很难走,布满了碎石和坑洼,他却走得很快,脚步轻快,丝毫感觉不到疲惫。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快点回家,快点见到妻子和儿子。
路上,他遇到了几个同样从牢里出来的百姓,大家一边走,一边交谈着。一个老农说:“我家的地里还荒着,回家后我要赶紧把地翻了,种上庄稼,希望今年能有个好收成。”一个商贩说:“我回家后要重新把铺子开起来,以后再也不用担心缴不起税了,一定能把生意做好。”陈阿牛也说道:“我回家后要先看看我的妻子和儿子,然后再找份活干,好好照顾他们,再也不让他们受委屈了。”
大家的脸上都带着笑容,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们不再是之前在牢里那个麻木、绝望的样子,而是变得充满活力,像是重新活了过来一样。路边的荒草虽然还是枯黄的,但在他们眼里,却像是充满了生机,因为他们知道,只要努力,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走了大约一个时辰,陈阿牛终于看到了自己家所在的村子。村子坐落在城郊的山脚下,有几十户人家,都是用土坯砌成的房子,屋顶铺着茅草。村子里很安静,偶尔能听到几声狗叫,或者孩子的笑声。陈阿牛的心里更加激动,他加快脚步,走进了村子。
村子里的百姓看到陈阿牛,都很惊讶,因为他们都知道陈阿牛被抓进了牢狱,以为他再也回不来了。一个邻居大娘看到他,连忙走过来,说道:“阿牛?你……你怎么回来了?你不是被抓进牢里了吗?”陈阿牛笑着说:“大娘,朝廷放我回来了,以后朝廷减轻赋税了,再也不会因为缴不起税而抓人了。”
邻居大娘听到这话,高兴地说:“太好了!真是太好了!你媳妇和儿子每天都在想你,你快回家吧,他们肯定很高兴。”陈阿牛点了点头,朝着自己家的方向跑去。他的家在村子的最里面,是一间小小的土坯房,屋顶的茅草有些破旧,墙壁上有几道裂缝,但在他眼里,这却是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方。
他走到家门口,深吸一口气,推开了虚掩的木门。院子里,一个妇人正在洗衣服,她穿着一件破旧的青色布衣,头发用一根木簪挽着,正是他的妻子。一个小男孩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手里拿着一根树枝,在地上画着什么,正是他的儿子。
妻子听到开门声,抬起头,看到陈阿牛,手里的衣服掉在了盆里,眼睛瞬间红了。儿子也抬起头,看到陈阿牛,愣了一下,然后大声喊着“爹!”,朝着他跑了过来。陈阿牛连忙蹲下身,抱住儿子,儿子紧紧地抱住他的脖子,哭着说:“爹,你终于回来了!我好想你!”
陈阿牛抱着儿子,眼泪也忍不住流了下来,他哽咽着说:“儿子,爹回来了,爹再也不会离开你了。”妻子也走了过来,站在他身边,不停地抹着眼泪,却笑着说:“回来就好,回来就好,我去给你做饭,你肯定饿坏了。”
陈阿牛抱着儿子走进屋里,屋里很简陋,只有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和一张床,床上铺着破旧的被褥。但他却觉得很温暖,因为这里有他的家人,有他的牵挂。儿子坐在他的腿上,不停地问他在牢里的生活,他没有说牢里的苦,只是笑着说:“爹在牢里很好,现在朝廷放爹回来了,以后我们一家人再也不会分开了。”
妻子很快做好了饭,虽然只是一碗米粥和一个麦饼,但却是家里最好的食物。陈阿牛吃着饭,觉得这是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因为这是妻子亲手做的,充满了家的味道。他告诉妻子,朝廷减轻了赋税,以后再也不用担心缴不起税了,他还要去找份活干,让家里的日子过得好起来。
妻子听了,高兴地说:“太好了,以后我们的日子终于有盼头了。”儿子也高兴地说:“爹,以后你可以陪我玩了吗?我想让你陪我去山上放风筝。”陈阿牛点了点头,说道:“好,爹以后每天都陪你玩,带你去山上放风筝,去河边钓鱼。”
吃完饭,陈阿牛带着儿子走出家门,来到村子里的空地上。空地上,其他从牢里回来的百姓也在和家人团聚,大家互相分享着心中的喜悦,说着未来的打算。村子里的气氛越来越热闹,充满了欢声笑语,像是过年一样。
陈阿牛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欣慰。他知道,从今天起,他们的生活将迎来新的开始,朝廷的仁政已经传到了这里,传到了每一个百姓的心里。他相信,只要大家一起努力,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大雍朝也一定会越来越繁荣昌盛。
8. 金吾营地:黑幡肃杀隔军民
与大理寺牢狱的新生不同,京城东郊的金吾卫营地,依旧弥漫着肃杀的气息。金吾卫是大雍朝的精锐部队,负责京城的治安,缉拿罪犯和灾民。营地坐落在东郊的护城河旁,地势平坦,周围用木栅栏围了起来,栅栏上挂着黑色的旗帜,旗帜上画着狰狞的图案,大多是豺狼、猛虎,透着一股威严和杀气。
营地内部整齐排列着几十顶黑色的帐篷,帐篷之间的道路铺着青石板,打扫得很干净。兵士们穿着整齐的甲胄,甲胄是黑色的,上面镀着一层薄薄的铁甲,在阳光下泛着冰冷的光泽。他们手持长枪,枪尖锋利,闪着寒光,神情严肃,眼神警惕,时刻准备着执行任务。
营地中央有一个高台,高台上插着一面巨大的囚旗幡,幡面是纯黑色的,上面画着一只狰狞的豺狼,豺狼的眼睛是用红色的颜料画的,像是在滴血,透着一股阴森的气息。这面囚旗幡是金吾卫用来缉拿灾民的标志,只要这面旗帜升起,就意味着要开始缉拿那些因灾荒而流离失所的灾民,防止他们涌入京城,扰乱治安。
兵士们每天都会在营地中央训练,训练的内容很严格,有队列训练、兵器训练、格斗训练等。他们的动作整齐划一,脚步声震得地面都在颤抖,长枪挥舞时发出“呼呼”的声响,让人望而生畏。训练结束后,他们也不会放松警惕,而是分成小队,在营地周围巡逻,防止有灾民靠近。
营地外的护城河旁,常常会有一些灾民停留。他们大多是从外地逃来的,因为灾荒,家里的粮食吃完了,只能四处流浪,希望能进入京城,找到一条活路。但他们不敢靠近金吾卫营地,只能远远地观望,眼神里满是渴望和恐惧。
一个名叫张小虎的少年,就是这些灾民中的一个。他今年十五岁,来自南方的一个小山村,因为水灾,村子被淹没了,父母也在水灾中去世了,他只能一个人逃出来,一路乞讨,来到了京城东郊。他听说京城里面有粮食,有活路,就想进入京城,却被金吾卫的兵士拦在了外面,只能在护城河旁徘徊。
张小虎穿着一件破旧的蓝色布衣,衣服上满是补丁,裤子短了一截,露出了脚踝,脚踝上满是伤口,有的已经结痂,有的还在渗血。他的头发乱糟糟的,脸上满是灰尘,只有一双眼睛,透着一股倔强的光芒。他每天都会坐在护城河旁的石头上,看着金吾卫营地,心里充满了好奇和恐惧。
他看到兵士们穿着整齐的甲胄,手持长枪,神情严肃,心里很害怕,生怕他们会过来抓自己。但他又很羡慕他们,觉得他们很威风,能吃饱穿暖,不用像自己一样,每天都在挨饿。他常常想,如果自己也能成为金吾卫的兵士,是不是就能过上好日子了。
有一次,张小虎实在太饿了,就偷偷靠近营地,想找点吃的。他刚走到木栅栏旁,就被一个兵士发现了。兵士手持长枪,对着他大喝一声:“站住!不许靠近!再过来我就不客气了!”张小虎吓得连忙后退,差点摔倒在地上,他看着兵士冰冷的眼神,心里充满了恐惧,连忙转身跑回了护城河旁。
从那以后,张小虎再也不敢靠近营地了,只能在远处观望。他看到营地中央的囚旗幡,看到上面狰狞的豺狼图案,心里就充满了害怕。他不明白,为什么这些兵士要这么凶,为什么他们不愿意帮助像自己一样的灾民。
营地内,金吾卫将军赵烈正在帐篷里看着地图。赵烈今年三十多岁,出身武将世家,从小就练习武艺,长大后参军,凭借着出色的战功,一步步升到了金吾卫将军的位置。他性格刚直,作战勇猛,深受兵士们的爱戴,但他也常常感到困惑——皇帝陛下一直强调“仁政惠民”,可他们却要缉拿灾民,将他们拒之门外,这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他想起自己小时候,家乡也曾发生过灾荒,当时朝廷开仓放粮,帮助百姓度过了难关。他当时就立志,长大后要为百姓做事,保护百姓。可现在,他却要带领兵士们缉拿灾民,这与他的初衷完全相反。他多次向上级反映,希望能改变政策,帮助灾民,却都被上级以“维护京城治安”为由拒绝了。
赵烈放下地图,走出帐篷,来到营地中央的高台下。他抬头看着那面黑色的囚旗幡,看着上面狰狞的豺狼图案,心里满是无奈。他知道,只要这面旗帜还在,他们就只能继续缉拿灾民,继续将他们拒之门外。他真希望,有一天,这面旗帜能变成象征和平与希望的旗帜,让百姓们不再害怕他们,让金吾卫和百姓们能和睦相处。
9. 幡变粮景:仁政初临营寨暖
赵烈站在高台下,凝视着黑色的囚旗幡,心里满是纠结。他想起昨天接到的圣旨,圣旨上说,朝廷要推行仁政,减轻赋税,开仓放粮,还要改善与百姓的关系,废除一些不必要的苛政。他当时心里很高兴,以为终于可以改变现状,不用再缉拿灾民了,可上级却告诉他,圣旨还没有传到金吾卫,让他继续按照之前的指令执行,这让他很失望。
就在这时,一阵风吹过,吹动了高台上的囚旗幡。赵烈下意识地抬头看去,却惊讶地发现,黑色的幡面正在慢慢变淡,像是被水冲刷过一样,黑色渐渐褪去,露出了淡红色的底色。他以为自己看错了,揉了揉眼睛,再仔细一看,幡面确实在变化,黑色越来越淡,淡红色越来越明显,最后,整个幡面都变成了淡红色,像是夕阳的颜色,温暖而柔和。
紧接着,幡面上的豺狼图案也开始变化。狰狞的豺狼渐渐模糊,然后慢慢变成了一株株麦穗,麦穗金黄饱满,在风中轻轻摇曳。很快,麦穗周围又出现了稻穗、粟米、高粱,都是五谷的图案,它们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五谷丰登的景象,栩栩如生,像是真的一样。
赵烈的眼睛越睁越大,他从未见过这样的景象,心里既惊讶又兴奋。他知道,这一定是朝廷的仁政起了作用,是上天在预示着新的开始。他还没反应过来,幡面上又浮现出四个金色的大字——“仁政惠民”。这四个字的笔画饱满,金色的光芒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照亮了整个幡面,也照亮了周围的营地。
随着旗帜的变化,营地内的肃杀之气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股温暖与和谐的气息。原本冰冷的黑色甲胄,在阳光的照射下,也变得不再那么冰冷,反而有了一丝温暖的光泽。兵士们脸上的严肃神情也渐渐缓和下来,他们纷纷放下手中的长枪,惊讶地看着高台上的旗帜,小声议论着。
“将军,您看!旗帜变了!”一个兵士走到赵烈身边,指着高台上的旗帜,语气里满是惊讶。赵烈点了点头,说道:“我看到了,这是朝廷的仁政,是皇帝陛下对百姓的关怀。从今往后,我们再也不用缉拿灾民了,我们要帮助他们,保护他们。”
他说完,转身对着周围的兵士们大声说道:“弟兄们!朝廷已经推行仁政,要减轻赋税,帮助百姓,我们金吾卫的职责,也不再是缉拿灾民,而是保护百姓,维护百姓的安全!从现在开始,大家都放下手中的兵器,去营地外看看那些灾民,去帮助他们,让他们知道,朝廷是关心他们的!”
兵士们听到这话,纷纷响应,有的放下了长枪,有的收起了刀剑,脸上露出了笑容。他们早就不想缉拿灾民了,只是奉命行事,现在能有机会帮助百姓,他们心里都很高兴。一个年轻的兵士说道:“将军,我们早就想这么做了!之前看到那些灾民挨饿受冻,我们心里也不好受,现在终于可以帮他们了!”
赵烈笑着点了点头,率先朝着营地外走去。兵士们跟在他身后,走出了营地的木栅栏,来到了护城河旁。正在护城河旁徘徊的灾民们,看到金吾卫的兵士们走过来,纷纷往后退,心里充满了恐惧,以为他们是来抓自己的。
张小虎也看到了兵士们,他吓得连忙躲到一块石头后面,偷偷地看着他们。他看到赵烈走在最前面,穿着金色的甲胄,神情温和,没有之前的严肃和冰冷,心里很疑惑,不知道他们要做什么。
赵烈走到灾民们面前,停下脚步,脸上露出了温和的笑容,说道:“乡亲们,大家不要害怕,我们不是来抓你们的。朝廷已经推行仁政,要帮助大家,让大家能吃饱穿暖,安居乐业。大家有什么困难,都可以告诉我们,我们会尽力帮助大家的。”
灾民们听到这话,纷纷愣住了,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个老农小心翼翼地问道:“大人……您说的是真的吗?你们真的会帮助我们吗?我们……我们只是想找条活路。”赵烈点了点头,说道:“是真的。我们已经准备好了粮食和水,大家跟我们回营地吧,先吃点东西,暖暖身子。”
灾民们听到这话,激动得热泪盈眶,纷纷对着赵烈叩首致谢。张小虎也从石头后面走了出来,他看着赵烈,眼神里满是期待。赵烈看到他,笑着招了招手,说道:“孩子,过来吧,我们有吃的。”张小虎犹豫了一下,然后慢慢走到赵烈面前,小声说:“大人,我……我能吃吗?”
赵烈摸了摸他的头,说道:“当然可以,以后你就跟我们在一起吧,我们会照顾你的。”张小虎听到这话,眼睛里满是泪水,他点了点头,跟着赵烈一起,走进了金吾卫营地。
10. 军民同乐:戏台声里融隔阂
赵烈带着灾民们走进营地,兵士们已经准备好了粮食和水,放在营地中央的空地上。粮食是粟米和小麦,还有一些馒头和饼子,水是用木桶装着的,清澈甘甜。灾民们看到粮食和水,再也忍不住,纷纷围了上去,拿起馒头和饼子,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有的孩子吃得太快,差点噎着,兵士们就耐心地给他们递水,帮他们拍背,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
张小虎也拿到了一个馒头和一碗水,他坐在地上,小口小口地吃着馒头。馒头很松软,带着淡淡的麦香,是他这几个月来吃的最好的食物。他抬起头,看到兵士们正在帮灾民们整理衣服,有的还在给灾民们包扎伤口,心里充满了温暖。他之前以为金吾卫的兵士们都很凶,现在才知道,他们其实很善良,很关心百姓。
赵烈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欣慰。他走到一个老农面前,老农正在吃饼子,看到赵烈,连忙站起来,想要行礼,却被赵烈扶住了。赵烈说道:“老人家不必多礼,快坐下吃吧,不够还有。”老农感激地说:“多谢将军,多谢朝廷!如果不是你们,我们还不知道要饿多久呢。”
赵烈笑了笑,说道:“老人家不用客气,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以后大家有什么困难,都可以跟我们说,我们会尽力帮助大家的。”老农点了点头,又坐下来吃饼子,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就在这时,几个灾民走到赵烈面前,为首的是一个中年汉子,他叫周大强,是一个戏班的班主,因为灾荒,戏班散了,他只能带着几个戏班的人四处流浪。周大强说道:“将军,我们是戏班的,会表演一些节目,比如舞蹈、歌唱、杂技什么的。今天多亏了将军和兵士们的帮助,我们想给大家表演几个节目,感谢大家,也让大家高兴高兴,您看可以吗?”
赵烈听到这话,高兴地说:“当然可以!太好了,大家肯定会很高兴的。”他立刻让兵士们帮忙搭建戏台,兵士们纷纷响应,有的去搬木板,有的去拿绳索,有的去准备灯光,很快,一个简单的戏台就在营地中央搭建好了。
戏台是用木板拼成的,上面铺着一块红色的麻布,当作戏台的幕布。戏台周围挂着几盏灯笼,灯笼里点着蜡烛,发出温暖的光芒。灾民们和兵士们纷纷围在戏台周围,坐在地上,期待着节目开始。
周大强和几个戏班的人走进帐篷,换上了干净的衣服,然后走到戏台上。周大强对着台下的百姓和兵士们鞠了一躬,说道:“各位乡亲,各位兵士,今天我们给大家表演几个节目,希望大家能喜欢。”台下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第一个节目是舞蹈,由几个年轻的女子表演。她们穿着彩色的衣服,手里拿着丝带,随着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丝带在她们手中飞舞,像是彩色的蝴蝶,美丽极了。台下的百姓和兵士们看得入了迷,不时发出阵阵掌声。
第二个节目是歌唱,由周大强演唱。他唱的是一首《丰年曲》,歌声洪亮,充满了对丰收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台下的百姓和兵士们都跟着哼唱起来,歌声回荡在整个营地,让人心里充满了希望。
第三个节目是杂技,由一个年轻的汉子表演。他表演的是顶碗,手里拿着十几个碗,一个一个地顶在头上,然后还做出各种高难度的动作,碗却始终没有掉下来。台下的百姓和兵士们看得心惊胆战,纷纷为他捏了一把汗,当他表演结束时,台下响起了最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节目一个接一个地表演着,台下的气氛越来越热闹。百姓们和兵士们坐在一起,互相递着食物和水,有的还在小声交谈着,分享着彼此的故事。张小虎坐在一个兵士身边,兵士给他讲着金吾卫的故事,讲着京城的趣事,他听得入了迷,眼睛里满是向往。
赵烈也坐在台下,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感慨。他想起之前营地内的肃杀之气,想起百姓们对兵士们的恐惧,再看看现在的军民同乐,心里觉得格外温暖。他知道,从今天起,金吾卫和百姓们的关系将不再是对立的,而是和睦的、友好的。他们将一起努力,共同建设大雍朝,让大雍朝变得更加繁荣昌盛。
夜色渐渐降临,灯笼里的蜡烛燃烧得更加明亮,照亮了整个营地。节目还在继续,歌声和笑声回荡在营地的每一个角落,整个营地变成了欢乐的海洋。赵烈抬头看了看天空,天空中繁星点点,像是在为他们祝福。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他相信,只要朝廷坚持仁政,只要军民同心,大雍朝的明天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