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多礼。”杨彪捋须微笑,目光温和地看向蔡琰,“早就听闻文先(蔡邕字)之女才名卓着,今日一见,果然气度不凡。云琰纸坊之名,老夫亦是如雷贯耳啊。”
“杨公过奖了。”蔡琰谦逊道,“晚辈愧不敢当。”
荀攸在一旁笑道:“今日文会,群贤毕至,蔡姑娘正好可一展才学。子龙亦是豪杰,不妨一同领略文墨之趣。”
有荀攸和杨彪这两位重量级人物同行,蔡琰和赵云顿时感觉压力小了不少。周围那些审视的目光也收敛了许多。四人一同向府门走去。
刚到门口,一位管家模样的中年人便迎了上来,正是前日送请柬的顾先生。他见到蔡琰,格外恭敬:“小姐来了!家主已在厅中等候多时了!快请进!” 他又对荀攸、杨彪躬身道:“荀侍郎,杨太尉,家主有请!”
进入蔡府,更是别有洞天。府内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虽不奢华,却处处透着书香世家的清雅气息。宾客们三三两两,或聚于亭中品茗,或立于廊下赏画,谈笑风生,气氛热烈。
蔡琰的出现,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许多文士都听说过蔡邕这位才女女儿的事迹,如今见到真人,见她容貌清丽,气质娴雅,与想象中“工于奇技”的商贾女子大相径庭,都不禁暗暗称奇。
也有一些人,目光中带着探究和审视。蔡琰敏锐地感觉到,有几道目光尤其锐利,来自几位与宦官集团关系密切的官员方向。她心中凛然,知道今日这场文会,绝非吟风弄月那么简单。
在顾先生的引导下,蔡琰、赵云随着荀攸、杨彪来到了主厅。厅内宽敞明亮,已有数十位宾客在座,皆是当世名流。主位之上,一位面容清癯、目光睿智、不怒自威的老者,正与身旁几人交谈,正是蔡琰的父亲,议郎蔡邕。
蔡邕看到女儿进来,目光微微一顿,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有欣慰,有疏离,或许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愧疚。他并未起身,只是微微颔首,示意她入座。
蔡琰心中微酸,上前几步,盈盈拜下:“女儿琰,拜见父亲大人。”
蔡邕淡淡道:“起来吧。一旁坐下。今日文会,来的皆是饱学之士,你需虚心请教,莫要堕了蔡氏门风。”
“女儿谨遵父亲教诲。”蔡琰恭敬应答,在指定的位置坐下。赵云则按照事先说好的,默默站在她身后不远处,如同护卫。
文会,即将开始。而蔡琰知道,自己在这名流云集的场合的第一次正式亮相,必将影响深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