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智囊里的管理学 > 第328章 明智之四《经务》07 陈霁岩

第328章 明智之四《经务》07 陈霁岩(1 / 2)

陈霁岩:明朝 “开州治理全能手”!赈灾识真穷、买粮省成本、修城靠流民,还让徭役公平了

陈霁岩担任开州知州时,把 “灾年救急” 和 “长期治理” 玩出了新花样 —— 没搞形式主义,没折腾百姓,反而靠 “接地气的小聪明” 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放到现在都堪称 “基层治理范本”。

赈灾:现场记 “真穷名单”,第二年直接叫人领粮,乡民以为他有 “火眼金睛”

万历己巳年(1589 年),开州发大水,朝廷没减免赋税,但给了赈灾粮。知府让下属商量怎么发粮,陈霁岩提议:“最穷的每户发一石谷,次穷的发五斗,必须让真正困难的人拿到好处。”

发粮那天,他让百姓按编号举着旗子,排队依次领粮,上万人也没人敢喧哗。陈霁岩自己坐在粮仓门口的小棚里,一边点名一边观察 —— 看谁穿得破、脸色差,就悄悄在名单上给 “极贫户” 做记号。

到了庚午年(1590 年)春天,上级发文要再次赈济极贫户,文书官请示要不要贴告示让百姓重新申报。陈霁岩说:“没必要!” 直接拿出去年偷偷做了记号的名单,让人按名字叫人来领粮。乡民们都惊呆了,以为他有 “神眼”—— 其实是上次领粮时百姓没工夫伪装,他看到的都是最真实的家境,没掺一点假。

买粮:不跟风高价囤粮,等降价多买三千石,还不让大户吃亏

己巳年冬天,开州粮仓快空了,巡抚下令各州县用国库的二千两银子买粮。当时因为灾荒,粮价飙到每石六钱银子。

其他县都按命令办,派大户去买粮,却只给每石五钱银子 —— 大户每买一石就要自己贴一钱,加上运输损耗又得贴一钱,灾年里大户根本扛不住;最后花了钱只买到四千石粮,官府和百姓都吃亏。

陈霁岩坚决不这么干,宁愿因此被弹劾(幸好因为灾年,朝廷最后免了他的罪),也没跟风高价买粮。等到庚午年秋天,开州地势高的地方大丰收,周边地区也都丰收了,粮价降到每石三钱多。

陈霁岩立刻向巡抚申请动用二千两银子,还是派大户去买粮,按每石三钱的价格如实给钱。后来粮价又降到每石二钱五分,大户主动提出要扣除多给的银子,陈霁岩笑着说:“宁可多买点粮食,也别减银子。”

最后,同样花二千两,比去年多买了三千多石粮,大户也不用贴钱。除了按规定上报的粮食,还多出来七百多石,陈霁岩全分给了想回乡种地的流民 —— 既省了钱,又帮了人,一举两得。

修城:用 “救济粮换劳动力”,流民回乡种麦,还顺便补好了城墙

开州原本有十五段土城墙,连年大雨冲刷,几十处都塌了。庚午年秋天,该商量修补城墙了,下属官员提议征调乡民来修,陈霁岩不同意。

当时开州已经灾了两年,流民听说朝廷免了荒年的赋税,都想回乡。陈霁岩趁机贴出告示招抚:“赶紧回来种麦子,官府会给你们发救济粮。”

他拿出之前大户买粮多出来的粮食,定下发粮的日期。又在城门外一里地的地方设了四五个小牌子,让回来的流民拿着装粮食的袋子,先去城墙上装土填补塌了的地方。村里的负责人会在袋子上盖章,流民拿着盖章的袋子去粮仓领粮。

就这么着,粮食赈下去了,流民回了乡,塌了的城墙也修好了 —— 一件事办了三件事,没花朝廷额外的钱,还让流民有了活干,有了盼头。

审均徭:自己摸透家底,不被 “中间商” 忽悠,徭役终于公平了

北方的州县,“审均徭”(核定百姓贫富等级,按等级派徭役赋税)是治理的关键事。每三年核定一次,要把全州八十八个里(古代基层单位)的百姓召集到官府,从极富到极贫分成九个等级,徭役赋税都按等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