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智囊里的管理学 > 第326章 明智之四《经务》05 周忱

第326章 明智之四《经务》05 周忱(2 / 2)

一、核心逻辑:对付“赋税不均、民生困难”,别硬压百姓,要找“平衡各方的缓冲点”

江南的问题,本质是“富豪逃负担、百姓扛重税”,还缺应对灾荒的“备用金”。周忱的破局点,是用“平米法”拉平负担,用“余米”做缓冲:

1.均负担:官田民田同缴耗损费,不让富豪逃税,贫民少受罪;

2.留缓冲:“余米”既当救灾储备,又覆盖公共开支,不用额外摊派百姓;

3.巧调配:用“余米”换盐解盐课危机,让官府、百姓、盐户都受益。

这就像现在社区要搞公共设施建设,直接向居民收费容易有意见,不如从社区公共收益里留出一部分当“备用金”,既办了事,又不让居民多掏钱——本质都是“找对缓冲点,平衡各方利益”。

二、核心启示:遇“民生与财政的两难”,别只盯着“收钱”,要建“可持续的缓冲机制”

周忱的思路放到现在也实用,比如这些场景:

- 社区治理:社区要搞环境改造,缺钱又不想向居民收费。可以像周忱那样,从社区停车费、广告位收益里留“改造基金”,既办了改造,又不增加居民负担;

- 乡村发展:村里要修灌溉设施,靠政府拨款不够,又不想摊派村民。可以牵头搞“集体产业”,比如种特色水果,用产业收益当“基建基金”,收益反哺基建,形成循环;

- 企业福利:公司想提高员工福利,又怕增加成本。可以从利润里留“福利储备金”,既给员工发福利,又不影响公司正常运营,还能提升员工积极性。

简单说就是:“别总想着‘要么让百姓担、要么让财政扛’,建个‘缓冲机制’,用合理的储备和调配,就能化解民生与财政的两难。”

【原文】周忱

周文襄公巡抚江南,时苏州逋税七百九十万石。公阅牒大异,询父老,皆言吴中豪富有力者不出耗,并赋之贫民,贫民不能支,尽流徙。公创为平米,官田民田并加耗。苏税额二百九十余万石。公与知府况钟曲算,疏减八十余万。旧例不得团局收粮,公令县立便民仓水次,每乡图里推富有力一人,名粮长,收本乡图里夏秋两税,加耗不过十一。又于粮长中差力产厚薄为押运,视远近劳逸为上下,酌量支拨,京、通正米一石支三,临清、淮安、南京等仓以次定支,为舟樯剥转诸费。填出销入,支拨羡余,各存积县仓,号“余米”。米有余,减耗,次年十六征,又次年十五,更有羡。正统初,淮、扬灾,盐课亏,公巡视,奏令苏州等府拨剩余米,县拨一二万石,运贮扬州盐场,准为县明年田租,听灶户上私盐给米。时米贵盐贱,官得积盐,民得食米,公私大济。公在江南二十二年,每遇凶荒,辄便宜从事,补以余米,赋外更无科率。凡百上供,及廨舍、学校、贤祠、古墓、桥梁、河道修葺浚治,一切取给余米。

其后户部言济农余米,失于稽考,奏遣曹属,尽括余米归之于官。于是征需杂然,而逋负日多。夫余米备用,本以宽济,一归于官,官不益多而民遂无所恃矣。试思今日两税,耗果止十一乎?征收只十五、十六乎?昔何以薄征而有余?今何以加派而不足?江南百姓安得不尸祝公而追思不置也。

何良俊曰:“周文襄巡抚江南一十八年,常操一小舟,沿村逐巷,随处询访。遇一村朴老农,则携之与俱卧于榻下,咨以地方之事。民情土俗,无不周知。故定为论粮加耗之制,而以金花银、粗细布、轻赍等项,裨补重额之田,斟酌损益,尽善尽美。顾文僖谓‘循之则治,紊之则乱’,非虚语也!自欧石冈一变为论田加耗之法,遂亏损国课,遗祸无穷。有地方之责者,可无加意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