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智囊里的管理学 > 第326章 明智之四《经务》05 周忱

第326章 明智之四《经务》05 周忱(1 / 2)

周忱:明朝“江南经济救星”!减税、稳粮、补盐课,22年让百姓不遭额外摊派

周忱(谥号文襄)任江南巡抚时,苏州一地拖欠的赋税就达七百九十万石。他翻文书时特别惊讶,问当地老人才知道:吴中(江南一带)的富豪权贵不肯缴赋税附加的“耗损费”,把这部分负担全压给贫民。贫民扛不住,只能纷纷逃荒。

周忱立刻改革,推出“平米法”:不管是官府的田还是百姓的田,统一缴纳“耗损费”,不再只坑贫民。当时苏州赋税总额是二百九十万石,他又和苏州知府况钟反复核算,上疏朝廷减免了八十多万石。

按旧规矩,粮食税不能集中征收。周忱却让每个县在河边方便运粮的地方建“便民仓”,每个乡、每个图(古代基层单位)推选一个有财力的人当“粮长”,负责收本乡的夏秋两税,还规定“耗损费”最多不超过百分之十。

他还根据粮长的家产多少安排押运任务,按押运距离远近、辛苦程度定补贴:运到北京、通州粮仓的,每石粮食补三斗;运到临清、淮安、南京等粮仓的,按距离依次定补贴,覆盖造船、转运等费用。

粮食的征收、支出、结余每笔账都记清楚,结余的粮食存在县里的粮仓,叫“余米”。“余米”多了,就减少“耗损费”:第二年按百分之十六征收,第三年降到百分之十五,结余反而更多。

明正统初年,淮安、扬州遭灾,盐税收不上来。周忱去巡视后,上奏朝廷让苏州等府调出“余米”,每个县调一二万石运到扬州盐场,折算成这些县第二年的田租;同时允许盐户(煮盐百姓)交私盐换“余米”。当时米贵盐贱,官府囤了盐,百姓换了救命米,公私双方都渡过了难关。

周忱在江南任职二十二年,每次遇灾,都能用“余米”灵活救灾,除正常赋税外,从不再额外摊派。无论是朝廷要的贡品,还是官府办公房、学校、贤祠、古墓、桥梁、河道的修缮费用,全从“余米”里出,没让百姓多花一分钱。

冯梦龙点评:“余米”被收走后,江南赋税又乱了——对比才知周忱多靠谱

后来户部(管财政的部门)说“济农余米”缺乏监管,上奏派官员把所有“余米”收归官府。从此,各种苛捐杂税又多了起来,百姓拖欠的赋税也越来越多。

其实“余米”本是缓解百姓负担、应对紧急情况的储备,一旦全归官府,官府没多做实事,百姓却没了依靠。大家不妨想想:现在的粮食税,“耗损费”真的只收百分之十吗?征收比例真的只有百分之十五、十六吗?

过去为啥能低收税还有余粮?现在为啥加了各种摊派还不够用?江南百姓怎么能不永远怀念周忱,把他当恩人一样记着!

何良俊的评价:周忱的成功,藏在“接地气的调研”里

何良俊(明朝学者)说:“周忱巡抚江南十八年,常驾着小船,沿着村子、巷子到处走访。遇到淳朴的老农,就拉着人家一起睡在榻上,详细问地方上的事。当地的民情、风俗,没有他不知道的。”

正因为摸透了实际情况,周忱才能制定出“按粮食数量加耗损”的制度,还用金花银(折成银子的赋税)、粗细布、轻赍(轻便易运的物资)等,弥补高额赋税田地的负担,每处调整都兼顾公平和实际,做到了尽善尽美。

顾文僖(明朝官员)说“照着周忱的办法做,地方就安定;打乱他的办法,地方就混乱”,这话一点不假!后来欧石冈(官员)把制度改成“按田地面积加耗损”,不仅导致国家税收减少,还留下无穷后患。负责地方治理的人,怎么能不重视周忱的经验呢!

【管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