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了“现场有体验区”,结果体验设备只摆了两台,还全是坏的;
-投资人问“产品量产时间表”,小张支支吾吾答不上来,只说“快了快了”。
发布会后,本来有意向的投资人全撤了,小张的公司没融到钱,不到半年就倒闭了——这跟樊伷“办宴席掉链子”一模一样:连一场发布会都搞不明白,还想“颠覆行业”?潘浚早就懂:这种“小事办砸、大话吹满”的人,根本成不了事。
二、为啥“小事办砸=大事不成”?——细节里藏着“底层能力”
有人觉得“办宴席、组织团建都是小事,办砸了也没啥”,但潘浚看透了:小事里藏着的“规划力、执行力、抗压力”,是做任何大事都需要的底层能力——
-办宴席要提前订食材、算人数、控时间,对应“做项目要提前规划流程、把控进度”;
-宴席出问题要及时解决(比如菜没到要跟客人解释、催厨房),对应“做项目遇到突发状况要能扛住、会解决”;
-要是连“让客人按时吃饭”这点责任心都没有,做项目时也不会对“客户需求、交付质量”上心。
就像盖房子,连“砌好一块砖”这种小事都做不好,还想盖高楼?早晚得塌。
当代案例:体制内“办事马虎的员工”连文件归档都错,最后搞砸重要会议
某事业单位的小李,平时总觉得“整理文件是小事,没必要认真”,归档时经常把“张三的材料放进李四的档案袋”,同事提醒他,他还说“反正没人仔细看”。后来单位要开重要的工作会议,领导让小李负责“整理会议纪要和往期资料”,结果他不仅把去年的资料当成今年的放进去,还把会议签到表弄丢了——会议开到一半,上级领导要查往期数据,小李拿不出,当场闹了笑话,领导也被批评了。
小李就是没懂潘浚的道理:连“文件归档”这种小事都办不好,暴露的是“没责任心、不细致”的毛病,这种毛病到了“重要会议”这种大事上,只会捅更大的篓子。
三、核心启示:想不被“嘴炮选手”忽悠,就看“他办过的小事”
不管是职场找搭档、商业找合作,还是生活交朋友,别听对方“吹得多响”,多问问“他具体办过啥小事”——比如:
1.找同事合作,别问“你能做啥”,问“你上次负责的小任务,是咋完成的”;
2.找合作方,别问“你多有实力”,问“你上次给客户做的小项目,交付得咋样”;
3.看一个人靠不靠谱,别听他“承诺啥”,看他“答应的小事有没有做到”(比如“帮你带杯咖啡”是不是忘了,“明天给你资料”是不是没给)。
潘浚的故事其实就教我们一个理:嘴炮可以吹得天花乱坠,小事却骗不了人——能把小事办明白的人,才值得信任;连小事都办砸的人,再厉害也别指望。
【原文】潘浚
武陵郡樊伷尝诱诸夷作乱,州督请以万人讨之。权召问潘浚,浚曰:“易与耳,五千人足矣。”权曰:“卿何轻之甚也?”浚曰:“伷虽弄唇吻而无实才。昔尝为州人设馔,比至日中,食不可得,而十余自起,此亦侏儒观一节之验也。”权大笑,即遣浚,果以五千人斩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