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道之讼的余波尚未平息,一场关乎性命与认知的冲突,在南京城杏林界与市井街巷间骤然引爆。这一次,争议的焦点并非田产赋税,而是医道本身——新旧医理与治疗规范的碰撞。
事起于一场时疫。去岁冬寒,今春回暖迟缓,南京城内忽起“喉痹之症”(疑似猩红热或白喉),患者咽喉肿痛、发热、甚者周身发疹,传染迅猛,孩童尤易罹患,已致数十人殒命。
太医院依古法,判定为“瘟毒内蕴,肺胃热盛”,主张以清热解毒、宣肺利咽之方剂应对,并严令隔离患者,焚熏药草以避秽气。此法沿用百年,虽有效验,然面对此次凶猛时疫,似乎力有未逮,病患依旧不断增加,民心惶惶。
于此焦灼之际,格物院医学院在李仲景主持下(经历输血风波后,其研究更为谨慎),联合几位潜心研究病理的医师,通过改良的显微镜观察了患病孩童喉部分泌物,发现其中存在大量前所未见的“微小活物”(细菌)。他们基于此观察,结合疫病传染特性,大胆提出此症或由“微虫”经口鼻传入所致,并尝试推行一套新的防治方法:建议患者佩戴口罩(以细密棉布制成),所用餐具衣物需以沸水煮烫,病患居所注重通风,并以石灰水洒扫。同时,他们根据大量病例记录和初步的统计分析,发现某些含有特定成分(如黄连、黄芩等,其提取液在实验中显示出抑制“微虫”生长的迹象)的方剂,结合精心护理,效果似乎优于传统方剂。
此论此策一出,立刻在南京医界掀起了滔天巨浪。
以太医院院使为首的守旧派医官勃然大怒。
“荒谬!无稽之谈!”院使在太医院内当着众多太医的面,将一份格物院散发的《喉痹症防护建议》摔在地上,“疾病之生,源于阴阳失调,戾气侵体,乃气化之变!何来‘微虫’之说?此等虚妄之言,实乃魔道!那口罩、沸煮,更是无稽之谈,徒乱人心!格物院妄涉医道,以镜窥秽,已入邪途!”
他们的反对,源于根深蒂固的医学理论体系(阴阳五行、六淫七情)被颠覆的恐惧,以及权威受到挑战的愤怒。许多秉承家传师授、对《内经》《伤寒》奉若圭臬的老医师,亦对“微虫说”嗤之以鼻,认为这是离经叛道,玷污医道清名。
冲突很快从理论争执蔓延至实际救治。城中一富户幼子染病,病情危重。家人同时延请了太医院的一位太医和格物院医学院的一位年轻医师。太医诊脉后,开出清瘟解毒重剂。年轻医师则坚持要求先将患儿隔离,所有接触者佩戴口罩,并对患儿居所和用品进行沸煮消毒,再行用药。双方在病榻前争执不下,富户家人不知所措。
最终,富户选择了相信太医的权威。然而,患儿服药后病情未见好转,反而因家中仆役往来,将疫病传染给了其幼妹。不久,幼子夭折,幼妹亦病重垂危。富户悲愤交加,一纸诉状将格物院医学院告上应天府衙,指控其“妖言惑众,延误诊治,致人死命”!
此案顿时成为南京城关注的焦点。
都察院李守俊等人岂会放过此等良机。他们迅速将此事与之前的“血脉疑云”联系起来,在朝会上猛烈抨击。
“陛下!格物院屡涉生死之事,前有输血害命,今又妄言微虫,延误救治,致人夭亡!此非格物,实乃戕生!”李守俊言辞激烈,直指核心,“医道关乎性命,岂容此等未经千年验证之邪说泛滥?若任其妄为,则天下病患将尽成其试验之物,国之民命,危矣!臣请陛下严惩格物院涉医之人,重申太医院为医道正统,禁绝此类邪说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