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医讼之衡(2 / 2)

他们的攻击,将一场医学争议迅速上升到了“妖言惑众”、“戕害民命”的政治高度,意图一举将格物院的医学研究彻底扼杀。

议会内部,支持格物院的议员也面临着巨大的道德压力。毕竟,有孩童夭折的事实摆在眼前,舆论对格物院极为不利。

面对汹涌的指责和诉讼,王贞仪和李仲景承受着空前的压力。夭折的幼童像一块巨石压在心头,但他们基于观察和统计的信心并未完全崩溃。李仲景在病患记录中发现,严格遵循了新防护建议的少数家庭,其成员染病和重症比例确实显着低于平均水平。

林川深知,此案关乎的不仅是格物院的声誉,更是未来医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能否基于实证得以发展的路径。他再次展现出冷静的判断和长远的布局。

他首先要求应天府衙对此案进行公开审理,并允许太医院和格物院双方各自陈述理据,邀请南京城内有声望的医者、士绅乃至《大明公报》记者旁听。将争议置于阳光之下。

其次,他请徐承烈调派军中医官,协助格物院医学院,在疫情最严重的城南区域,选取几条街巷,进行严格的“对照”试点。一条街巷完全采用太医院传统方法,另一条则强制推行格物院的防护措施并辅以其建议方剂,详细记录发病、转归、死亡等数据。

同时,他授意顾炎成等人,在《大明公报》上不仅报道诉讼本身,更开辟专栏,邀请支持改革的医者撰文,介绍显微镜下的发现,阐述“微虫说”的推理过程,以及“隔离”、“消毒”等概念在《黄帝内经》等古籍中其实亦有类似思想萌芽(如“避其毒气”),试图在传统理论框架内为新说寻找支点,减少直接的文化冲击。

公开审理上,双方引经据典,争得面红耳赤。格物院拿出的显微镜图谱和初步统计数据,在太医院看来是“奇技淫巧”和“数字游戏”;太医院引用的古典医经,在格物院看来则缺乏实证。

就在审理僵持不下时,城南试点区的初步数据开始汇总。虽然时间尚短,难以得出最终结论,但强制推行新防护措施的那几条街巷,新增病例数出现了明显下降,尤其是重症和死亡病例。而完全采用传统方法的街巷,疫情依旧蔓延。

这些初步数据,虽不足以完全证明“微虫说”的正确性,却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新防护措施的有效性!

数据公布后,舆论开始出现微妙变化。一些原本持怀疑态度的市民,开始偷偷模仿那些防护措施。就连太医院内部,一些年轻医官也开始私下讨论那些数据和显微镜下的发现。

最终,应天府衙的判决极为谨慎:认定格物院医学院在此次富户救治中,虽有理论争议,但其建议的防护措施本身并未被证实有害,且其与患儿夭折无直接因果关系,故不予定罪。但同时,也申明太医院在疫病防治中的主导地位,要求格物院涉医研究需更为审慎,不得干扰正常诊疗秩序。

这个判决,双方都未完全满意,但格物院及其代表的实证医学思想,总算在狂风暴雨中勉强站稳了脚跟。那用数据和事实垒起的微小阵地,虽不坚固,却为未来医学的革新,守住了一线生机。新制度的生命力,在挑战最关乎人命的传统认知壁垒时,再次彰显了事实与证据那沉默而强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