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终人散,曹昶借口醒酒,独自走到船尾。那小贩看似无意地靠拢过来,低声快速说道:“大人,北边来的商队有异动。他们收购的不仅是货物,更频繁打听丹阳、京口一带的粮价波动和驻军换防时间。队中几个护卫,手上老茧位置似常年持弩所致,非普通商贾。”
曹昶不动声色地抛过去一小块碎银,买下一把菱角,低声道:“跟紧他们,查清落脚点和接触的所有人。若有异动,即刻拿下。”
“是。”小贩接过银子,躬身退开,很快消失在人群中。
曹昶回到舱内,脸上笑容依旧,眼神却冷了下来。北秦的细作,越来越活跃了。他的“典签”并非浪得虚名,早已察觉到北方向南渗透的迹象。他的任务,不仅是监察百官,更要肃清这些来自北方的“鼹鼠”。
回到台城内的典签署衙,曹昶立刻下令:“加强对所有北上商队、僧侣、流民的盘查,特别是从襄阳、寿阳方向过来的。各边境州郡,增派暗探,反向侦查北秦的边境防务、粮草囤积点。陛下有旨,北虏蠢蠢欲动,不可不防。”
一场无声的战争,在南北之间早已展开。建康的茶楼酒肆、秦淮河的画舫歌楼、边境的关卡集市,都可能成为情报交换的战场。北秦的“察事听子”试图深入南朝腹地,描绘其军政虚实;南朝的“典签”则奋力张开大网,试图捕捉这些来自北方的阴影,并反向刺探。
长江,成了这条无形战线的前沿。江面上,商船往来如织,看似和平繁荣,水下却暗流涌动。
数日后,江北,一处隐蔽的河汊。芦苇丛中,滑出一条小渔船。船上的北秦“察事听子”细作,刚刚与南岸过来的一个线人完成了情报交接。他获得了一卷精心描绘的采石矶一带江防图,上面标注了烽燧位置、巡逻路线、甚至水深变化。
就在他准备悄然离去时,下游突然出现几条快船,直扑而来!船头站立之人,正是曹昶的手下!
“不好!被典签发现了!”北秦细作大惊,奋力划桨,向上游荒僻处逃去。
一场水上追逐与厮杀瞬间爆发。箭矢破空,刀光闪烁。最终,那名北秦细作在身中数箭后,毅然将得到的江防图塞入铅块沉入江中,自己则挥刀力战而亡。
消息通过秘密渠道传回长安沈墨处,他沉默良久。损失一名优秀的细作固然心痛,但这也证实了南朝典签系统的效率和警惕性。南征之路,绝不会轻松。
“加大渗透力度,改变策略。更多利用合法商旅身份,长期潜伏,静默蛰伏,非必要不启动。重点目标,转向收买南朝中下层失意军官和官吏。”沈墨下达新的指令,“同时,在边境制造一些小规模摩擦或谣言,吸引典签注意力,掩护真正的行动。”
南北之间,这场没有硝烟的情报战,变得更加隐秘、更加复杂、也更加残酷。每一份传递回来的情报,都可能浸透着鲜血与阴谋,它们被汇集、分析,最终将化为未来战场上冰冷的决策和呼啸的箭矢。长江天堑之上,无形的烽烟已然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