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均田令下(2 / 2)

“乡亲们!朝廷新政:凡我大秦编户之民,男子年满十五,授露田四十亩,女子二十亩!此田身死还官!”

“此外,每户另授桑田二十亩,须种桑五十株、枣五株、榆三株!麻田十亩!桑麻之田,皆为永业,可传子孙!”

“新附之民,免一年赋税!次年始,每亩纳粟二升,绢二尺…”

这些条款,对于世代为佃户、甚至奴隶的村民们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他们安静地听着,脸上多是麻木和怀疑。

新政并非一帆风顺。村中原本一个钱姓小地主,原本还想趁机低价兼并些荒地,如今美梦落空。他暗中串联几户人家,试图隐瞒部分靠近水源的肥田,谎称是自家祖产,并非无主荒地。

张吏员察觉有异,核对旧时鱼鳞图册残卷,又走访老农,很快发现了猫腻。

他并未立刻发作,而是请来了驻扎在附近的一名北秦队正。那队正带着五名甲士往钱家门口一站,什么话都没说。钱地主顿时汗流浃背,当晚便主动找到张吏员,承认“一时糊涂”,表示全力拥护均田令。杀鸡儆猴的效果立竿见影。

村民孙望一,五十多岁,是个老实巴交的佃农。战乱中,儿子被魏军抓夫不知所踪,老伴饿死,只剩他和一个瘦弱的小孙子相依为命。他原本以为这辈子就这样了,等着饿死或者冻死。

均田令的宣讲,他听得最认真,浑浊的老眼里第一次燃起了微光。

丈量土地时,他远远跟着,看着那些木桩,仿佛看到了救命的稻草。

最终授田的日子到了。张吏员根据户籍和土地清册,大声念道:“户主孙望一,丁男一,授露田四十亩!永业桑田二十亩!麻田十亩!地块位于村东二里坡下,界桩已标明!”

老人颤巍巍地走上前,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名书吏将一份写有他名字、田亩数和地块编号的简陋田契递到他手中。

孙望一用那双布满老茧、颤抖得像风中枯叶的手,死死攥着那张轻飘飘却又重如千钧的麻纸。他“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朝着信都方向连连磕头,老泪纵横:“青天大老爷…活命之恩啊…陛下万岁…大将军万岁…”

他挣扎着爬起来,拉着小孙子就往村东跑。跑到那片刚刚被钉下界桩的土地上,扑倒在地,抓起一把冰冷的、带着草根的泥土,紧紧捂在胸口,仿佛抱着失散多年的孩子,嚎啕大哭。

这一幕,深深震撼了所有围观的村民。怀疑、观望、麻木…种种情绪开始冰雪消融。希望,如同春日的野草,在孙家洼这片饱受蹂躏的土地上,顽强地钻出了头。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向四面八方。周围村镇的百姓闻风而动,纷纷打听何时轮到他们。更远处,那些还在山林中躲藏、或在他乡乞讨的流民,开始听到了“回乡分田”的传闻。

《均田令》下的,不仅仅是土地,更是秩序,是希望,是大秦王朝扎根于河北沃土,最深最牢的根基。独孤信的铁血征伐打下了江山,而这一纸政令,正开始悄然收获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