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天灾考验(1 / 2)

帝国的根基,并非总是建立在金戈铁马与朝堂博弈之上,更系于那看似无声却孕育万物的土地,以及滋养土地的风调雨顺。就在朝堂为科举舞弊、技术扩散等事纷扰不休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天灾,如同冰冷的试金石,砸向了新生的北秦王朝。

关中平原,帝国的腹心之地,去岁冬雪稀少,今春又逢持续高温,滴雨未落。往年此时已是绿意盎然、渠水潺潺的田野,如今却是一片令人心悸的枯黄。土地龟裂出狰狞的口子,禾苗蔫头耷脑,奄奄一息。渭水及其支流的水位急剧下降,露出大片干涸的河床。空气中弥漫着尘土与焦灼的气息。

灾情最先从京兆府外围的几个县爆发,急报如同雪片般飞向长安。

“陛下!华州、同州急报!春耕无望,夏收已绝!河水断流,井水枯竭,人畜饮水艰难,恐酿大灾!”户部尚书李繁几乎是冲进紫宸殿,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焦急,额头满是汗珠。他手中捧着一大叠来自灾区的求救文书。

陈衍猛地从堆满奏章的御案后抬起头,眉头瞬间锁紧。他快步走到殿侧悬挂的巨幅地图前,目光迅速锁定了灾情区域。

“范围多大?预估受灾人口几何?”他的声音沉稳,但语速极快。

“目前报来的是三县二十一乡为重,但看这天象,恐仍在蔓延!受灾百姓,恐不下十万之众!”李繁喘着气回答。

“粮价如何?”

“已有奸商开始囤积居奇,各县粮价一日三涨,民情已有不稳迹象!”

“传旨!”陈衍没有任何犹豫,立刻下达一连串命令,声音斩钉截铁,回荡在殿中。

“一、即刻起,受灾最重三县,本年一切赋税徭役全免!邻近疑似受灾州县,赋税减半!此旨以八百里加急,明发天下,务必使每一里、每一乡周知!”

“二、命京兆府及周边常平仓、义仓,即刻开仓放粮!设立粥厂,每日定时定量施粥,确保灾民不死一人!户部派专员督办,若有官吏敢克扣一粒粮食,就地正法!”

“三、着工部、都水监,立刻抽调得力人手,携带工具,奔赴灾区,协助地方勘寻水源,深挖水井,疏导残存河水,优先保障人畜饮水!”

“四、命刑部、御史台,联合派出巡查御史,赴灾区及各粮市,严查囤积居奇、哄抬粮价之辈,抓一批,杀一批,以儆效尤,平抑粮价!”

“五、令太医院筹备防疫药材,随时准备派往灾区。大灾之后必有大疫,不可不防!”

一道道指令清晰明确,如同应对一场战争的部署。整个朝廷机器,立刻围绕着“救灾”这个中心,高速运转起来。

命令下达容易,执行却考验着新朝行政体系的每一处神经。

在京兆府的一个重灾县,县令看着朝廷发来的免赋和放粮诏书,却愁眉不展。县库的存粮本就有限,按照流程,他需要先统计受灾户数、人数,造册上报,等待府衙批复,才能开仓。但灾情不等人!

“还等什么造册!”一位从长安户部直接派下来的年轻官员,风尘仆仆,拿着尚书李繁的手令,厉声道,“陛下有旨,救命为先!立刻开仓!粥厂今日就必须立起来!人手不够,征调县衙所有差役,本官带来的护卫也归你调遣!出了问题,本官与你一同担着!”

在另一个县,工部的水利官员和都水监的匠人,顶着烈日,沿着几乎干涸的河床艰难勘测。

“这里!这里地层之下或有暗河!”一位老匠人伏在地上,耳朵贴着滚烫的地面听了半晌,又仔细观察着泥土的湿度,果断指着一个点,“从此处下挖,或可得水!”

灾民们闻言,立刻围了上来,眼中燃起希望。在官员的组织下,青壮们轮流上前,奋力挖掘。当第一股浑浊却甘洌的泉水从深处涌出时,人群中爆发出了震天的欢呼声,许多人跪倒在地,泪流满面。

巡查御史的行动更是雷厉风行。在某县最大的粮店,掌柜的还在得意洋洋地计算着今日又能赚多少倍利润时,御史带着如狼似虎的差役直接破门而入,从地窖里搜出了大量囤积的粮食。

“按《永兴律》,灾年囤积居奇,扰乱民生,罪同资敌!拿下!”御史面无表情,朱笔一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