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天灾考验(2 / 2)

粮商被当场锁拿,店门被封,囤积的粮食被立刻充公,运往粥厂。消息传开,周边蠢蠢欲动的奸商顿时收敛了许多,飞涨的粮价终于被强行摁住。

皇后慕容月也并未置身事外。她动员后宫缩减用度,捐出部分脂粉钱和绸缎,在长安城内设立募捐点,号召富户商贾捐粮捐钱。她亲自监督熬煮第一批防疫的大锅药汤,命人快马送往灾区。

救灾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胥吏试图在施粥时掺杂沙土,克扣分量,被巡查的户部官员发现,当场重杖八十,枷号示众。有地方豪强试图阻挠挖井,声称破坏了他家祖坟风水,被县令强硬顶回:“陛下旨意,救灾大于天!有何罪责,本县一力承担!”有流言开始传播,说这是皇帝失德,上天降罚,很快就被官府查出处决了散播者,并大量宣讲朝廷的救灾举措,稳定人心。

陈衍虽坐镇长安,心却始终系于灾区。他每天都要听取李繁和巡查御史的直接汇报,对救灾细节追问不止。

“粥的稠度如何?能否立筷?”

“井水出了多少?够多少人饮用?”

“病患有多少?药材可够?”

“有没有灾民聚集闹事?或者大规模外逃的迹象?”

他的关注点极其务实,让负责的官员不敢有丝毫懈怠。

时间一天天过去。在朝廷不惜代价的投入和新政体系略显生涩却高效有力的运转下,灾情终于得到了控制。饿死人的情况被压到了最低,瘟疫的苗头被及时扑灭,社会秩序基本稳定。

当第一场期盼已久的甘霖终于降落在干裂的大地上时,无数灾民冲出茅屋,跪在雨中,任由雨水冲刷着面庞,许多人失声痛哭。那不仅仅是为雨水,更是为在这场灾难中,他们真切感受到的那个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切实试图保护他们的朝廷。

雨停后,几个老农站在地头,看着被雨水滋润的田地,虽然今年收成已毁,但眼中已有了新的希望。

“朝廷……这次是真的救了我们啊……”

“听说皇上为了救灾,把自己宫里的用度都减了……”

“还杀了那些黑心粮商!真是大快人心!”

“等水够了,朝廷还发新麦种,说是耐旱的……这日子,总算还有点盼头。”

紫宸殿内,陈衍听着御史关于灾后民情的最终汇报,脸上疲惫之色难掩,但眼神深处却有一丝欣慰。

“陛下,灾情已定。民心……非但没有离散,反而更向我朝。”御史总结道。

“嗯。”陈衍轻轻应了一声,走到窗前,看着窗外被雨水洗刷一新的宫墙琉璃瓦。

“崔浩,”他忽然开口,“看到了吗?这天灾,是劫难,却也是一次锤炼。锤炼了朕的百官,锤炼了朕的行政体系,更锤炼了民心。”

“朕的均田令,让他们有了土地。朕的科举,让他们有了盼头。而这次救灾,要让他们知道,朝廷,是他们的依靠!”

他转过身,目光重新变得锐利而坚定:“传旨工部、都水监,灾后重建,首重修渠、筑坝、挖塘!朕要在关中,修建起比以前更完善的水利网络!这样的天灾,朕不希望再看第二次!”

天灾的考验,如同一次高压的淬火。新生的北秦政权,在最初的慌乱之后,展现出了不同于旧朝的高效、务实和对民生的高度重视,虽然过程中暴露了一些问题,但最终赢得了民心这块最重的基石。帝国的统治,在苦难的磨砺中,变得更加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