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浩提醒道:“陛下,此监权力甚重,产出之物关乎国本,保密与监察亦需跟上。”
“嗯,”陈衍颔首,“御史台会派员常驻监察,但只察贪腐舞弊、泄密失职,不干预技术研发之事。军器监周边,由禁军划出专区,严加守卫。”
诏书随即颁布。军器监的衙署并未设在皇城内,而是直接设在了长安城西原北府军的一处大型旧工坊内,这里设施齐全,场地开阔,且便于保密。
消息传出,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文武百官对此看法不一。多数文臣对此不以为然,认为不过是陛下念旧,给工匠们提了提地位,于国家大政无足轻重。部分武将则颇为期待,希望能获得更好的装备。
而对于天下的工匠们而言,这无疑是一声春雷!陛下竟然专门为工匠设立了如此高规格的衙门,其主管甚至官至四品,还能得享封爵?这是千百年来从未有过的事情!许多郁郁不得志的能工巧匠,或是被豪强奴役的匠户,心中顿时燃起了希望。
军器监迅速开始运转。墨衡首先做的,便是将从北府军时期就跟随他的那些核心工匠骨干召集起来,赋予重任。同时,派出干吏,持皇帝手谕,前往各地搜罗人才:会打特殊钢材的铁匠、会制强弓的弓匠、会设计巧妙机关的能人、甚至会炼丹制药的方士……皆在征召之列,待遇从优。
陈衍果然如承诺般,时常亲临军器监视察。他不再具体指导如何打铁,而是提出一些方向性的构想和来自现代记忆的模糊概念:
“能否设计一种更省力、射程更远的弩?”
“战船的龙骨结构,是否可以更加坚固?”
“这种猛火油,除了焚烧,是否还有其他用法?”
“农具的犁头,怎样设计才能耕得更深更省力?”
他将这些“难题”抛给墨衡和工匠们,鼓励他们大胆尝试,不要怕失败。经费和设备,几乎有求必应。
很快,军器监内变得比任何衙门都更加忙碌和“混乱”。这里没有严格的尊卑等级,只有技术的优劣。时常可以看到白发老匠和年轻学徒为了一个技术细节争得面红耳赤;可以看到试验场上,新打造的弩机将箭矢射向远方的标靶;可以看到冶铁炉旁,工匠们试验着新的燃料配比和淬火工艺……
一套初步的标准化生产流程和质检标准被制定出来,要求所有出厂军械必须刻上工匠和监造官的名字,一旦出现问题,可以追查责任,这也反过来促进了质量的提升。
军器监的升格与设立,标志着新朝对技术力量的正式认可和系统化整合。它不再仅仅是战争时期的临时机构,而是成为了国家机器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里迸发出的火花与敲击声,正在为永兴王朝的武备与民生,默默地锻造着更锋利的刃与更坚实的盾。一股源自技术进步的、难以估量的力量,开始被有意识地引导和激发,即将深刻地影响这个时代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