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长安新曦,河西隐忧(2 / 2)

陈衍微微颔首,崔浩的策略老成谋国,深合他意。他目光再次扫过全场,争论的臣子们也安静下来,等待他的决断。

正在此时,一名殿前侍卫悄无声息地快步走入,将一份密封的文书递给了侍立在御阶下的内侍总管。总管看了一眼火漆印记,脸色微变,立刻躬身趋步,将文书呈送到御案之上。

陈衍目光落在信封上——那是慕容月独有的凤羽暗记。她今日因身体不适,未曾出席朝会。

他不动声色地拆开火漆,抽出信笺,快速浏览。信的内容很短,但陈衍的目光却骤然锐利起来,周身气息微微一凝。

百官察觉到陛下的变化,都屏住了呼吸,大殿内落针可闻。

陈衍放下信笺,手指在信纸上轻轻一点,抬眼望向众人,声音平稳却带着一丝冰冷的寒意:

“方才诸卿所议,皆有其理。然情况恐比李卿所言,更为严峻。”

他顿了顿,一字一句道:“就在三日前,朕派往河西、宣抚商路的一支使团队伍,在陇西与北凉交界处,遭遇‘马贼’袭击。副使重伤,随行护卫十七人殉国,所携礼品贡物,劫掠一空。”

“嗡——”地一声,朝堂瞬间哗然!

袭击使团,这几乎是赤裸裸的挑衅,与宣战无异!

“岂有此理!”独孤信勃然大怒,“陛下!此绝非寻常马贼!定是北凉沮渠蒙逊那狗贼所为!请陛下允臣即刻点兵,踏平姑臧!”

先前主和的文官们也面色惨白,再也说不出安抚的话来。

陈衍抬手,止住了众人的喧哗。他的目光变得深沉无比,仿佛蕴含着风暴。

“崔浩。”

“臣在。”

“你所言双管齐下之策,朕准奏。然,使团规格需提高,改由你亲自挑选能言善辩、胆大心细之臣担任正使。携带的也不再是慰问诏书,而是问罪国书!朕要看看,他沮渠蒙逊如何解释这‘马贼’之事!”

“是!臣遵旨!”崔浩凛然应命。

“独孤信。”

“末将在!”

“命你即日起整饬军马,调集粮草,做好西进准备。驻守陇西的右卫军,即日起提高戒备,向边境移动百里扎营。朕要让姑臧和敦煌都看到,朕的刀,磨得很快!”

“得令!”独孤信兴奋地抱拳,声震屋瓦。

“李繁。”

“老臣在。”

“清查户亩、推行均田之事,即刻着手去办,优先在关中及陇西进行。所需钱粮,从朕的内帑先支取一部分。丝路商税,暂不必强求,待河西局面明朗再说。”

“老臣……遵旨!”李繁声音有些激动,陛下这是要动用私库来支持国策了。

最后,陈衍的目光投向殿外,仿佛穿越了千山万水,看到了那片辽阔而动荡的河西之地。

“诸卿,”他的声音回荡在大殿之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迁都长安,非为偏安一隅。然欲图中原,必先定西陲。河西不稳,则如芒在背,丝路断绝,财源枯竭。北凉、西凉之事,绝非边陲疥癣之疾,实关乎我大秦国运。”

他缓缓站起身,冕旒轻晃,玄色袍服上的卷龙纹仿佛要腾空而起。

“朕意已决。对东,加固黄河防线,暂取守势。对西……”他语气一顿,斩钉截铁,“先定河西!”

“凡有阻挠天下一统、黎民安泰者,无论其为谁,身在何处,朕必亲提大军,诛之而后快!”

“吾皇圣明!”

百官心悦诚服,齐声跪拜。宏大的声浪再次席卷未央宫,却不再是迁都时的兴奋,而是带着一种直面挑战、开启新征途的凝重与决心。

朝会散去,陈衍独坐御座,手指再次拂过慕容月那封短笺。信末还有一行小字:“据生还者描述,贼寇衣甲器械,似非寻常乌合之众。”

他目光幽深,望向西方。

河西的风,已然带着血腥味吹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