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在饥饿与绝望的泥沼中越陷越深。陈衍主导的“技术救急”虽稍稍延缓了死亡的进程,却无法填饱所有人的肚子,更无法平息日益炽盛的恐慌与戾气。在这人性濒临崩溃的边缘,秩序的维系变得如履薄冰,而民心的向背,则成了比城墙更加关键的生死线。
街道上,饿殍日渐增多,起初还有人收埋,后来便只能任其倒毙道旁,被饥肠辘辘的野狗啃噬。易子而食的惨剧已不再是传闻,而是在阴暗角落里真实发生着。每一次发放那点少得可怜的“代粮”糊糊时,都会引发疯狂的拥挤和争夺,维持秩序的士兵往往需要挥舞刀鞘甚至利刃,才能勉强控制住场面。
绝望催生暴虐。一些军纪本就涣散、或是主官约束不力的北府军小队,开始将手伸向了城中那些尚且残存一丝油水的富户,乃至普通百姓。
“征粮!大将军有令,战时一切物资征为军用!”成了他们最好的借口。踹开坊门,翻箱倒柜,抢走最后一点藏起来的粮食、金银,甚至稍有姿色的女子也难以幸免。反抗者轻则被打得头破血流,重则当场格杀。
哭声、骂声、哀求声、狞笑声,在长安的街巷间交织回荡,这座千年帝都,正在从内部加速腐烂,比城外敌人的威胁更加致命。
陈衍目睹这一切,心如刀绞。他深知,若任由这种状态持续,根本不需要北魏或夏军攻城,长安就会自我毁灭于无政府的混乱暴虐之中。他那个“独立支撑”的幻想,前提是必须有一块还能立足的“地”,而这块“地”,就是残存的秩序和最起码的民心。
他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以匠作营为核心,联合王修等尚存理智的文官,以及朱超石等部分军纪尚可的将领,尽力守护城内残存的秩序孤岛。
他首先加强了匠作营本身的防护,将工匠及其家属组织起来,分配少量武器,轮流值守,确保这片小小的“技术净土”不再受到溃兵和暴民的冲击。
接着,他利用发放“代粮”的机会,尝试建立最基本的秩序。他规定按坊区、按户登记造册,由坊正带领,分批有序领取,并由他信任的工匠和士兵监督,严惩插队抢夺者。虽然每次发放依然混乱,但至少避免了最极端的踩踏和争夺。
他还组织起一支小小的巡逻队,由王修的一名属吏和几名老成工匠带领,在匠作营周边街区巡视,调解纠纷,阻止小规模的抢劫,并将无家可归的孤儿寡母暂时收容到相对安全的匠作营区域。
这些举措微不足道,效果有限,却如同在无边黑暗中点燃了几点微弱的烛火,让周围陷入绝境的百姓看到了一丝被庇护的可能。渐渐,“陈匠作”的名声开始在底层军民中悄悄流传,人们说他那里“有饭吃,有秩序”。
陈衍维护秩序的行为,不可避免地触动了那些纵兵劫掠者的“利益”。
一日,一队约十人的北府军士兵,显然是沈田子的部下,闯入紧邻匠作营的一个坊区,踹开一户据说祖上做过小吏的人家,以“搜查通敌资财”为名,欲强行带走这户人家仅剩的几袋救命杂粮和女儿。
坊正试图阻拦,被一脚踹倒。女子的哭喊声和士兵的狞笑声惊动了正在附近巡查的陈衍。
陈衍立刻带人赶了过去,挡在了那户瑟瑟发抖的人家门前。
“住手!你们在干什么?”陈衍厉声喝道,尽管他身形不算魁梧,但久居上位和此刻的义愤,让他自有一股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