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之中,求生的本能压倒了麻木。陈衍那个“独立支撑”的疯狂念头,如同黑暗中的一丝微光,驱使着他行动起来。坐以待毙绝非他的风格,他必须利用手头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这座垂死的城市续命,哪怕只是短暂的一瞬。
陈衍首先将目光投向了长安城本身。这座千年帝都,纵然历经战火洗劫,其残存的躯体依然蕴藏着巨大的资源。
他带着匠作营的人,如同拾荒者一般,系统地搜索全城:
拆屋取木: 那些已被战火焚毁或无人居住的坊市民居,成了现成的木材来源。粗大的梁柱被运回匠作营,不是用于生火取暖,而是经过精心加工,用于制造和修复炮车、弩臂、以及加固城防。甚至一些富户豪宅精美的雕花门窗,也被拆下,改为制作箭杆和守城用的滚木。
刮地取土: 组织老弱妇孺,刮取城内空地上的硝土。陈衍记得简单的土法提硝技术,通过溶解、过滤、蒸发结晶,可以得到少量但珍贵的硝石。这不仅可用于制作少量火药,更重要的是与硫磺、木炭混合,成为消毒防疫的宝贵原料。
废物利用: 破损的铠甲、断折的兵器、甚至敌军射入城内的箭矢,都被一一回收。铁匠铺的炉火重新点燃,将这些废铁回炉重铸,打造成新的箭镞、枪头,或是修补破损的甲叶。每一片铁都被视为珍宝。
面对城外敌军持续的骚扰和即将可能到来的总攻,守城器械的效能和可持续性至关重要。陈衍在现有条件下,进行了近乎极限的改良:
炮车的“节俭”运用: 大型石炮发射巨石消耗惊人,且石弹难以补充。陈衍设计了一种“集束弹”——用网兜将大量拳头大小的碎砖烂瓦甚至坚硬冻土块包裹起来发射。虽然射程和精度下降,但覆盖面更广,对无甲目标的杀伤效果不俗,且“弹药”来源广泛。对于重型床弩,则大量制造前端带倒钩的粗壮弩箭,专射敌军攻城器械和密集队形,发射后甚至能尝试回收。
“自动化”守城装置: 在部分城墙段,陈衍设计了简易的杠杆抛石装置,利用重物下坠的力量,将预先放置的滚木礌石弹射出去,节省人力,且能同时触发多组。
信号与通讯优化: 改进了烽火和旗语系统,使其更加简洁高效,确保在混乱的战场上指令能快速传达。甚至尝试用不同频率的鼓点来传递简单信息,以应对夜间或视线不佳的情况。
这些改进无法改变敌我力量对比,但却在最大限度地榨取着这座城市的每一分潜力,延缓着末日到来的脚步。
然而,所有努力在致命的粮食危机面前都显得苍白。饿死,是比战死更迫近的威胁。陈衍被迫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寻找“代粮”——在艰难条件下替代食物的方案上。
这注定是一条更加艰难甚至危险的道路。
“营养糊”的尝试: 陈衍召集了城内尚存的郎中和略懂药性的妇人,辨认一切可能无毒、且含有一定淀粉或蛋白质的植物。包括但不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