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技术救急(2 / 2)

各类树皮: 尤其是榆树皮,晒干磨粉后,混合少量霉米或豆渣,煮成粘稠的糊状物,虽难以下咽,但能勉强果腹。

草根与观叶植物: 大量挖掘茅草根、芦苇根,清洗捣碎取浆。采集各类野菜、甚至某些树叶,煮熟后食用。

不可思议的来源: 甚至尝试将库存的皮革、皮甲切成细条,与植物混合烹煮,称之为“革羹”。其味道令人作呕,且难以消化,但确是绝望下的选择。

“捕猎”与“采集”的制度化: 组织尚有体力的人员,在相对安全的城墙区域和城内废弃园林中, systeatically 地设置陷阱,捕捉一切可以找到的活物:老鼠、麻雀、甚至昆虫。挖掘蚯蚓,捞取护城河里可能存在的鱼虾蛙类。任何一点蛋白质来源都极其珍贵。

慕容月的贡献: 慕容月凭借其草原生活的经验和草药知识,识别出几种关中地区也可找到的、能够食用的野生植物块茎和耐寒野菜,并指导人们如何去除其苦涩和毒性。她还坚决反对食用某些可能引发集体中毒的植物,避免了一场潜在的灾难。

这些“技术救急”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最极端的生存压力。那碗碗散发着古怪气味的“营养糊”和“革羹”,虽然无法提供足够的营养,但至少让许多人没有立刻倒下,维系着最低限度的体力。

城防器械的改良,也使得守军在应对敌军骚扰时更加高效,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伤亡。

匠作营和陈衍的威望,在这个过程中悄然提升。人们看到,在朝廷抛弃他们的时候,是这个人还在想方设法让大家活下去。一种基于实用主义和生存需求的、新的凝聚力,开始在绝望的深渊中慢慢滋生。

然而,风险也无处不在。

食用代粮导致腹泻、浮肿甚至中毒的情况时有发生。

拆毁房屋获取木材,引发了新的财产纠纷和怨言。

有限的资源如何分配,成为了新的矛盾焦点。

陈衍深知,这一切都只是杯水车薪,是在延缓而非解决问题。他就像一个竭尽全力堵住千疮百孔堤坝的工匠,不知道下一个巨浪会在何时袭来,将一切努力冲垮。

但他没有停下。每一次成功回收一枚箭镞,每一次熬出一锅能让人活命的糊糊,都让他那份“独立支撑”的信念更加坚定一分。技术,成了他在这个黑暗时代里,唯一能够握住的、冰冷而坚实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