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收复洛阳!(2 / 2)

这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举动。自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胡人政权迭起,谁曾真正关心过那些代表前朝法统的帝陵?不过视之为前朝遗迹,任其荒废罢了。而刘裕,以南朝大将的身份,克复旧都后第一件大事便是祭陵修陵,这无异于向天下宣告:他刘裕,以及他背后的东晋朝廷,才是华夏正统的继承者!他不仅仅是来征服的,更是来光复的,来继承和维护华夏的法统与礼制!

仪式筹备得极为隆重。选择吉日,刘裕脱下戎装,换上庄严的祭祀冕服。文武官员皆着礼服相随。仪仗森严,鼓乐庄严。牺牲、玉帛、粢盛,皆依古制。

队伍浩浩荡荡出城,前往邙山陵区。沿途,无数洛阳百姓闻讯而出,扶老携幼,聚拢在道路两旁, silent 地注视着这支独特的队伍。他们的目光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好奇、敬畏、难以置信,以及一丝久违的、几乎被遗忘的归属感。多少年了,不曾有中原王朝的军队,以如此尊崇的姿态,来拜谒他们的先帝陵寝?

抵达陵区,景象更是令人鼻酸。昔日庄严的皇家陵园,早已在百年战火和人为破坏下变得荒芜不堪。神道石刻倾颓断裂,杂草丛生,陵冢被盗掘的痕迹随处可见,甚至有些地方被开辟成了农田,散落着牛羊的粪便。一片凄凉破败,诉说着一个王朝的悲惨末路和百年国殇。

刘裕见状,面露悲戚之色。他率先下马,步行至最大的崇阳陵前,凝视着残破的祭殿和长满荒草的封土,久久不语。随即,他整理衣冠,率领文武百官,行三跪九叩之大礼!

“臣,晋车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刘裕,恭奉圣命,克复旧都……”他朗声诵读祭文,声音沉痛而激昂,追述晋室功业,痛陈神州陆沉之痛,禀告今日克复之功,誓言光复中原之志。祭文在秋日的旷野中回荡,庄严肃穆,闻者无不动容。

祭祀完毕,刘裕当即下令:调拨军中工匠、役夫,立刻着手清理陵园,修复损毁的神道、石碑、祭殿,重新培土筑陵,并设置守陵户,拨给田产,令其世代守护,四时祭祀不得断绝!

兵士们放下武器,拿起工具,开始小心翼翼地清理陵园杂草,搬运砖石,修复建筑。这不是劳役,在所有人心中,这是一种神圣的使命,一种对历史的告慰,对正统的回归。

陈衍也参与了这次祭陵和修复工作。他指挥工匠们利用带来的工具和材料,更有效率地进行修复。看着那些被岁月和战火摧残的遗迹重新焕发出一丝庄严肃穆的气息,看着刘裕和那些北府将领们虔诚祭拜的身影,他的内心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他再一次深刻认识到,在这个时代,“正统”二字所蕴含的巨大力量。它看不见摸不着,却比千军万马更能收服人心。刘裕此举,不仅是在做给天下人看,更是在为他自己未来的道路铺设合法的基石。攻克洛阳是武功,而祭陵修陵,则是无可挑剔的文治与德政的彰显!这远比简单的杀戮和征服,更能稳固统治,更能赢得那些心怀晋室的士大夫和百姓的认同。

消息像插上了翅膀,飞速传遍四方。

江东建康,朝野沸腾。尽管门阀们心情复杂,但表面上不得不欢庆这场“亘古未有之大功”,皇帝下诏褒奖,晋封刘裕为宋公,备九锡之礼。北方的百姓和士人,听闻刘裕修复晋陵,无不唏嘘感叹,许多隐匿的晋室遗老涕泪纵横,仿佛看到了华夏重光的希望。而对于北魏的拓跋嗣、大夏的赫连勃勃、以及西凉、北燕等割据势力而言,刘裕的举动无疑是一次强烈的震慑和政治宣言——他不仅仅满足于收复河南,他更意在宣称对整个华夏故地的合法统治权!

天下震动的背后,是格局的彻底改变。刘裕和他的北府军,通过军事胜利和政治表演,将自己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洛阳的收复,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得失,更是一个时代的转折点。它宣告了东晋北伐事业达到了顶峰,也预示着新一轮、更加激烈的天下角逐,即将拉开序幕。

站在修复中的晋帝陵前,刘裕极目远望,西方是潼关,是长安,是更广阔的天地。他的野心,随着洛阳的克复和晋旗的重升,已如这秋日的长空,变得浩渺无垠。而陈衍,则在他身后,看着这位义兄的背影,心中波澜起伏。他知道,脚下的路还很长,收复洛阳只是一个辉煌的驿站,而非终点。未来的征途,将更加艰险,也更加波澜壮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