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套组合拳下来,思路清晰,考虑周全,将安置流民、恢复生产、推广技术、积蓄物资紧密结合在了一起。
刘裕听得连连点头,抚掌道:“善!大善!阿衍此策,深得朕心!便依此办理!即刻颁布《垦荒令》与《劝农令》!”
他看向陈衍,目光中充满期许:“阿衍,你于工械素有心得,这推广‘破荒犁’,督造农具,兴修水利之事,便交由你统筹负责!所需工匠、物料,尽可调配!”
“末将领命!”陈衍慨然应诺。这并非单纯的军事任务,却关乎北伐根基,意义重大。
政令迅速下达。在北府军刀剑的保障和各级新委任官吏(其中不乏投降的南燕旧吏,需戴罪立功)的推动下,庞大的流民安置机器开始运转起来。
在各处设立的流民登记点,面黄肌瘦的百姓们排起长队。当他们听说不仅能分到口粮渡过眼前危机,还能认领荒地,三年不交税,并且官府还提供那种听说很厉害的“破荒犁”时,麻木的眼神中终于重新燃起了希望的光芒。
很快,一批批打造好的“破荒犁”从临时设立的官坊中运出,分发到各个屯田点。陈衍亲自带队,组织工匠和懂得新式犁使用方法的士兵,深入田间地头,向流民们演示如何操作。
广阔的荒原上,昔日战火留下的焦痕尚未完全褪去,但新的生机已经开始勃发。无数流民家庭,扶着崭新的“破荒犁”,驱赶着官府贷给的瘦弱耕牛(或甚至人力拉犁),奋力地犁开板结的土地。锋利的犁铧深深切入泥土,翻起黑褐色的、孕育着希望的新土。
“快!真快啊!这犁真好用!”老农抚摸着光滑的犁壁,激动得手都在颤抖。
“一天能犁这么多地!明年……明年一定能吃饱饭!”一个半大的孩子看着翻开的土地,眼中充满了憧憬。
水利工地上同样热火朝天。数以万计的流民在官吏的组织下,疏浚河道,加固堤坝,挖掘沟渠。虽然辛苦,但每日能吃到实实在在的粥饭,还能积攒一点微薄的工钱,人人干劲十足。
陈衍骑着马,巡视在各处屯田点和工地之间。看着荒芜的土地被一点点开垦,看着绝望的流民脸上重现生机,他心中充满了一种与战场杀敌截然不同的成就感。这才是“新天在民田”的真正意义所在。
慕容月也被允许跟随陈衍参与一些农具的改良和图纸绘制工作(严格限定在技术范畴)。她站在田埂上,看着眼前这片繁忙而充满生机的景象,看着那些曾经属于慕容氏的子民如今在北府军的组织下开始新的生活,心情复杂难言。有黯然,有失落,但也有一丝莫名的慰藉。至少,这些人活下来了,并且有了希望。
技术的力量,在此刻展现出了它温暖而普惠的一面。冰冷的钢铁铸成的犁铧,翻开的却是生活的希望。北府军的战旗,在青州的原野上,不仅象征着征服,也逐渐开始意味着秩序与重建。
广固之战的胜利,正在从军事层面,迅速向政治和经济层面巩固和转化。青州,这片饱受创伤的土地,在北府军的组织和新技术的推动下,开始焕发出新的活力,一步步朝着刘裕和陈衍所期望的“北伐粮仓”的目标迈进。而陈衍的威望,也因其在战后重建中展现出的卓越能力,进一步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