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犁启新荒(1 / 2)

广固城头的硝烟渐渐散去,战争的创伤却深刻地烙印在这片土地上。城池虽克,但南燕故地青州,早已因连年战乱、慕容超的横征暴敛以及最后的围城困守,变得满目疮痍,民生凋敝。田野荒芜,村落十室九空,大量失去家园和土地的流民如同孤魂野鬼,在废墟和官道旁挣扎求生,成为亟待解决的不稳定因素。

刘裕志在天下,绝非只想得到一片焦土。将新占领的青州迅速转化为稳定的大后方和北伐的粮饷基地,是比军事清剿更为紧迫的任务。这一日,刘裕召集麾下文官武将,包括陈衍在内,商议青州善后与重建事宜。

“广固已下,然青州疲敝,百废待兴。流民数十万,嗷嗷待哺,若处置不当,恐生民变,亦为北虏所乘。”刘裕开门见山,目光扫过众人,“当务之急,在于安民、垦荒、积谷!诸位有何良策?”

主管后勤的文官率先出列,面露难色:“大将军,府库虽得南燕积蓄,然大军消耗甚巨,若要赈济数十万流民,恐力有未逮。且春耕已过,今岁收成无望,即便分发粮种,也只能待来年……”

帐内气氛一时有些沉闷。单纯赈济确是杯水车薪,且易养成惰性。

陈衍沉吟片刻,出列拱手道:“大将军,末将以为,与其单纯放赈,不如以工代赈,授之以渔,使其自食其力,方能长治久安。”

“哦?细细说来。”刘裕目光投向他。

“青州土地肥沃,如今荒芜,非地不利,乃人祸所致。”陈衍分析道,“流民之所以流离,根源在于无地可耕,无粮可食。我军可颁布《垦荒令》:凡无主荒地,流民皆可认领垦殖,官府登记造册,三年内免征赋税,并提供必要之助。”

“提供何助?”刘裕追问。这才是关键。

“首重农具!”陈衍语气坚定,“流民孑然一身,岂有农具垦荒?正可大力推广我军所用之‘破荒犁’!”

他早有准备,让人抬进一具崭新的“破荒犁”。此犁乃之前熔炼缴获兵器所铸,其辕弯曲,犁铧锋利,犁壁光滑,结构轻便且效率远超直辕犁。

“此犁破土深,省畜力,一人一牛,一日可垦荒数亩!远比传统直辕犁高效!”陈衍亲自演示其结构优势,“可于青州各郡县设立官营农具坊,大量打造此‘破荒犁’,以极低价格租借甚至赊贷予垦荒流民,待其收成后以粮偿付即可!”

刘裕眼中精光一闪,这确是良法!既解决了流民无力购置农具的难题,又推广了新技术,提高了垦荒效率,官府还能回收部分成本。

“然今岁已误农时,即便垦荒,又当如何?”有文官提出疑问。

“垦荒并非只为今岁。”陈衍答道,“即便今岁只能种些荞麦、蔬菜等生长期短的作物,亦可稍解饥荒。更重要的是为来年春耕做好准备,将荒地变为熟田。此其一。”

他顿了顿,继续道:“其二,可组织流民兴修水利,疏通河道,修缮陂塘。以工代赈,每日发放口粮,使其有力劳作,亦为日后灌溉奠定基础。其三,可鼓励流民利用山泽之利,渔猎采集,补充食物,官府可统一收购其多余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