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寒渊秘藏(1 / 2)

建康城内,七大门阀家主正对着手中那方“传国玉玺”(仿品)心思各异,或欣喜于“重宝”回归,或疑虑其真伪,或感受到无形的枷锁。而在城外蒋山深处,寒潭依旧幽静冰冷,仿佛那夜沉入潭底的“玉玺”从未存在过。

寒潭附近一处被藤蔓和巨石巧妙遮蔽的山坳入口。刘裕、刘穆之、陈衍三人悄然出现。刘穆之看着幽深的寒潭,捻须低语:“真玺沉渊,赝品锁门。此计虽妙,然…将军真舍得让这千年重器永绝于世?”

刘裕目光深邃,嘴角泛起一丝难以捉摸的弧度:“永绝于世?伯渊(刘穆之字),你当真以为,我会让这凝聚了华夏气运之物,就此化为潭底淤泥?”他转头看向陈衍,“阿衍,带路。”

陈衍默然点头,走到山坳入口处一块不起眼的巨石旁,摸索片刻,用力一推。巨石竟在轻微的机括声中缓缓移开,露出一个向下倾斜、寒气森森的洞口。一股比寒潭水汽更凛冽、更干燥的冷风扑面而来,激得刘穆之打了个寒颤。

“这是…?”刘穆之惊疑。

“真正的‘寒渊’。”刘裕率先踏入洞口。陈衍点燃特制的、燃烧时几乎无烟的长明火把跟上。

通道狭窄幽深,开凿痕迹明显,显然非天然形成。岩壁上凝结着厚厚的白霜,越往下走,寒气越重,呼吸都带着白雾。走了约莫半刻钟,前方豁然开朗。

一个天然形成的、又被人工拓宽的巨大岩洞出现在眼前。洞内景象令人震撼:

冰晶世界: 洞顶、四壁挂满了晶莹剔透的冰棱、冰笋、冰幔,如同水晶宫殿。地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踩上去咯吱作响的白霜。温度比外面至少低了二三十度,如同严冬降临。

硝石制冰阵: 洞窟中央,挖有数个深池,池中并非水,而是堆积如山的灰白色硝石(天然矿物,主要成分为硝酸钾)。硝石池周围,巧妙布置着导流沟槽和陶管,沟槽中流淌着从山体更高处引下的冰冷山泉。硝石遇水会大量吸热,导致水温急剧下降直至结冰。此刻,硝石池周围的地面,已经凝结了厚厚的冰层,并不断向四周扩散着寒气。这是利用硝石溶解吸热原理,人工制造并维持低温的核心系统。

深井冷源: 洞窟最深处,一口深不见底的石井幽幽冒着寒气。井壁凝结着永不融化的玄冰。这是利用了山体深处的地脉恒低温,作为冰窖的第二重、更稳定的冷源。

隔湿陶瓮: 在冰窖最核心、温度最低且最稳定的区域(靠近深井),并非直接放置玉玺,而是矗立着三个半人高的、密封极好的厚壁陶瓮。陶瓮外壁也凝结着冰霜。这是陈衍设计的最后防线。

陈衍引着刘裕和刘穆之走到其中一个陶瓮前。他小心翼翼地在瓮口边缘的蜡封处加热,软化后,轻轻揭开厚重的瓮盖。一股更加刺骨的寒气涌出。瓮内,并非空空如也。

瓮底铺着厚厚一层吸湿性极强的木炭粉末和生石灰块(用于吸收任何可能渗入的微量水汽)。木炭层上,放置着一个同样由陶土烧制、内部中空的双层内胆。内胆与外瓮之间,填满了干燥的、经过炒制的细沙(隔热缓冲)。

陈衍用特制的长柄银夹,极其谨慎地从内胆中夹出一个用多层特制油布(浸透桐油和蜂蜡)严密包裹的物件。他一层层揭开油布,最终,那方在篝火下看过、被刘裕亲手“沉入”寒潭的传国玉玺——螭虎纽、和田青玉、八字篆文——完好无损、温润依旧地呈现在刘穆之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