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54章 张宗禹:皖北狼烟捻军起,驰驱万里斩敌枭!

第54章 张宗禹:皖北狼烟捻军起,驰驱万里斩敌枭!(2 / 2)

僧格林沁果然上当,率领大军追进了高楼寨。张宗禹一声令下,捻军从四面八方杀出来,把清军团团包围。蒙古骑兵虽然勇猛,但因为长时间行军,早就没了力气,根本不是捻军的对手。战斗从早上一直打到晚上,清军伤亡惨重,僧格林沁也在战斗中被捻军士兵杀死。

高楼寨之战,是捻军历史上最辉煌的胜利。《清史稿·僧格林沁传》里记载:“僧格林沁战死于曹州,全军覆没,朝野震动。”消息传到北京,慈禧太后吓得哭了起来,光绪皇帝也下令全国哀悼。从此,张宗禹成了清军眼中的“头号敌人”,再也没人敢小看他。

僧格林沁死后,清朝再也不敢轻视捻军,派了曾国藩率领湘军来“围剿”。曾国藩是晚清的“中兴名臣”,很有军事才能,他知道捻军的优势是骑兵,机动性强,所以他采取了“以静制动”的策略——在捻军活动的地区修建堡垒,建立防线,想把捻军困在里面,然后再慢慢消灭。

张宗禹知道曾国藩的计谋,就跟太平军的将领赖文光商量,决定把捻军分成两支:一支由赖文光率领,在东部地区活动,牵制清军的兵力;另一支由自己率领,向西部地区进军,开辟新的根据地。这个决定,成了张宗禹命运的转折点。

公元1866年,张宗禹率领西路捻军,从河南出发,向陕西进军。陕西当时是清朝的重要地区,物产丰富,而且清军的兵力比较薄弱,张宗禹觉得在这里开辟根据地,是个不错的选择。

西路捻军进入陕西后,进展非常顺利。张宗禹率领军队,先后攻克了渭南、西安等重镇,还在西安附近的十里坡大败清军。清军的陕西巡抚刘蓉,吓得躲在西安城里不敢出来,只能向朝廷求援。

慈禧太后得知后,急得不行,派了李鸿章率领淮军来支援陕西。李鸿章跟曾国藩一样,也是个很有军事才能的将领,他一来就改变了清军的战术,不再跟张宗禹打游击,而是集中兵力,跟张宗禹打阵地战。

张宗禹的西路捻军虽然战斗力强,但毕竟是孤军奋战,没有后援,粮食和武器都越来越少。跟李鸿章的淮军打了几仗后,西路捻军伤亡惨重,兵力也从十几万人减少到了几万人。

公元1867年,张宗禹率领西路捻军,从陕西出发,向山西、直隶(今河北)进军,想跟赖文光的东路捻军汇合。可他没想到,赖文光的东路捻军已经被清军消灭了,赖文光也被清军俘虏,英勇就义。

得知东路捻军覆灭的消息,张宗禹悲痛欲绝。他知道,现在的西路捻军,已经成了孤军,想要打败清军,越来越难了。但他没有放弃,而是率领西路捻军,继续跟清军作战,想为赖文光和东路捻军的兄弟们报仇。

公元1868年,张宗禹率领西路捻军,来到了山东德州的运河岸边。此时的西路捻军,只剩下几千人,而且粮食和武器都快用完了,清军却从四面八方赶来,把西路捻军团团包围。

张宗禹知道,这是他最后的战斗了。他对士兵们说:“兄弟们,咱们跟清军打了这么多年,杀了不少贪官,救了不少百姓,就算是死,咱们也要死得有骨气!今天,咱们就跟清军拼了,让他们知道,咱们捻军不是好欺负的!”

士兵们听了,都热血沸腾,纷纷拿起武器,准备跟清军决一死战。战斗开始后,捻军士兵们虽然人少,但个个英勇善战,跟清军杀得难解难分。可清军的人数太多了,而且装备比捻军好,捻军士兵们一个个倒下,张宗禹的身边,只剩下几个亲信。

张宗禹看着身边倒下的兄弟们,心里像被刀子割一样。他知道,再打下去,也是白白牺牲,不如留下几个人,将来还有机会继续抗清。于是,他对身边的亲信说:“你们快走吧,我来掩护你们!将来要是有机会,一定要继续跟清军斗,为兄弟们报仇!”

亲信们不愿意走,哭着说:“将军,我们跟您一起死!”张宗禹却生气地说:“你们要是不走,就是不听我的命令!快走!”亲信们没办法,只能含泪离开。

张宗禹独自一人,拿着马刀,冲向清军。清军士兵们见他只有一个人,纷纷围了上来。张宗禹虽然英勇,但寡不敌众,身上多处受伤,最后倒在了地上。清军士兵们以为他死了,就把他的“尸体”拖到了一边,准备回去邀功。

可就在清军士兵们离开后,张宗禹突然醒了过来——他只是晕过去了,并没有死。他忍着疼痛,慢慢爬起来,躲到了附近的芦苇荡里。清军后来发现“尸体”不见了,到处搜查,但都没有找到张宗禹。

从此以后,张宗禹就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里,他的结局,也成了一个谜。关于他的结局,历史上有很多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张宗禹躲在芦苇荡里,后来被一个渔民救了,他就跟着渔民一起打鱼,隐姓埋名,直到去世。有人说,在山东德州的某个小渔村里,有个老人,生前经常跟村里人讲捻军的故事,还会耍几下马刀,村里人都怀疑他就是张宗禹。

第二种说法是,张宗禹从芦苇荡里逃出来后,一路向西,来到了甘肃,在那里当了一个和尚,直到圆寂。据说,在甘肃的一座寺庙里,有个老和尚,法号“觉远”,他对晚清的历史非常了解,而且说话的口音跟安徽亳州一带的口音很像,有人说他就是张宗禹。

第三种说法是,张宗禹在战斗中确实死了,只是清军没有找到他的尸体,所以才流传出了各种传说。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没有确凿的证据,所以很多人都不相信。

不管张宗禹的结局是怎样的,有一点是肯定的——他率领捻军,跟清朝战斗了十几年,杀了不少贪官,救了不少百姓,为晚清的农民起义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名字,也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张宗禹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他从一个地主少爷,被逼无奈走上了抗清的道路,凭着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成为了捻军的名将,把清军打得落花流水,甚至杀死了清朝的名将僧格林沁,成为了晚清农民起义史上的“战神”。

历史学家在评价张宗禹的时候,总是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反清英雄”——他领导的捻军,反抗清朝的腐朽统治,为老百姓谋福利,是正义的化身。他发明的骑兵战术,对后来的军事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且,他在战斗中,始终不伤害老百姓,还经常开仓放粮,救济老百姓,这在当时的农民起义军中是很难得的。

参考《清史稿》